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中国古诗词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22-09-23 18:18:01

1.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有着和其他体裁截然不同的特点。归结为五个方面:

1,竖起性是诗歌的最基本特点。诗总是表达强烈情感的。屈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表现的是屈原高尚情操和矢志不移的精神;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现的是宽广胸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他对上水田园生活的向往。读者欣赏过程中总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言为心声,诗歌更是真情所致,自然流露。

2,诗歌通过形象典型地反映生活。诗歌的情感常常能聚和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较之其他文学作品,诗歌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顾身陷困境、依然无时无刻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让后人感佩不已。

3.诗歌通过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王昌龄在《诗格》里说:“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诗的意境,是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是,诗人笔下创造的物和景,已经和生活的面貌不完全相同了,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色彩景和物。是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凝结,也是诗人气质和个性的流露。而且,写景即为了抒情,景与情不可分割,往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妙合无垠,便是诗人追求的境界。

4,古典诗歌具有精炼和含蓄的特征。诗歌的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符号系统,它不但含有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理性意蕴,更含有情感的美感。而中国的古代诗歌最擅长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这就是古代诗歌极精炼的特点。

精炼和含蓄总是相关的。但精炼不等于含蓄,直抒胸臆就不算含蓄,不直接表达情感的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

5.古代诗歌具有音乐美。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先是配乐歌唱的。

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更体现在它的语言上。如果语言具有声律美的规律,无疑会增加诗的美。其中绝句和律诗的格律大致相同,即字数一定,句数一定,平仄有固定格式,一般原则上要押韵,诗歌就是这样利用这种语言因素,从各个方面入手,例如,讲究句式整齐或变化,讲究节奏和对仗,讲究平仄和押韵,从而形成一种节奏和韵律美。

2.中国古诗歌的特点

【古风】 诗体名。

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四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五言诗】 诗体名。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

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

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杂言诗】 诗体名。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 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 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由於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 ,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

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於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4]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於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於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於古体,有些属於近体。(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麽理论根据的。

中国诗词乃中华文化浓缩的精粹,也是世界诗词花圃中的一朵奇葩。其流传年代之。

3.中国诗词或者诗文的特点

1、诗的特点: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2、词的特点: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

扩展资料:

诗词的相关书籍:

1、《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共计900卷,目录12卷。

2、《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宋词和唐诗均为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高峰。清代所编《全唐诗》是家喻户晓籍,现又新编出《全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全书共五册,荟萃宋代三百年间的词作。

3、《乐府诗集》的文学体裁为乐府歌辞,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在《乐府诗集》中,则首先著录古辞,使读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过是依古辞的曲调而拟作的新辞。此书还把后人各种拟《陌上桑》而作的诗,都附在后面,如《采桑》、《艳歌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见,《陌上桑》对后来文人的种种影响。

又如,把陆机的求仙诗《东武吟行》和鲍照的《代东武吟》编排在一起,可见同一曲调,可以谱写成内容完全不同的各种诗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诗词

4.中国古诗什么特点

古诗词发展

中国文学自神话传说开始,上下几千年,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每一时期产生的文字作品和所运用的文学形式都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体现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风格。格律诗的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也不无例外地体现着这一规律。

诗歌产生很早,最早见于《诗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一般也押韵,也可出现转韵现象,再往后发展,诗歌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五言、七言句式,每句字数有了变化,韵律明显,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且平仄也比较讲究。这时期的诗歌无论内容,形式都又达到了新的高度,诗歌艺术趋于成熟,这就是格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文人作格律诗,那是要讲究这些格式的。民间格律诗要写好,要流传下来,的确不易。我们看到了诗歌创作走向成熟,产生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结合得非常好,达到令世人称道的地步。但格律诗多局限在仕途菅海了。文人的彼此唱和。而于民间就不能分享诗歌的艺术美了,本身也就限制了诗歌的发展,格律诗趋向凝重、呆板,这个时期就是中国诗歌的繁荣时期——唐代。

不可否认,唐代诗歌走向成熟,走向繁荣,自有其必然因素。如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发展。格律诗出现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但是,再往后看,唐后期和唐以后诗歌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人们总是感到五言、七言又不能更充分更恰切地表达其思想感情了,或是格律诗的形式过于古板,于是,活跃的思想内容就冲破了格律诗的限制形式,而更趋自由,每句字数或三或五、或七或六或四不等。字数灵活多变,完全看内容的需要,转韵现象更常见,这就成了长短句——词。

唐五代以后,词这一文学形式迅速发展,走向成熟,风格、流派纷呈,终于到宋代达到词发展的高峰,就象满眼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澜。发展到词,并不是舍弃格律诗,只是格律诗的创作,再也不会出现唐代的繁荣了。为什么呢?这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学发展的内律规定的。以后的各个时代继续写格律诗,内中也不乏名篇大作,但总的成就比不上唐代。其中的道理仍然是文学作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一种文学的形式如果不能更恰当地表现其内容,那么这种文学的形式就要变化,变得更贴近生活,更适于表现内容,否则就会以文害意,就要被淘汰。

同样道理,格律诗也要发展,也要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完善,从而走向新的成熟。

“五四”以后,随着新思潮涌现,新诗产生,新诗自由、灵活、追求意象或象征,越来越显出其生命力。此期虽然格律诗不断,但成就平平,包括词在内,都因不便传涌、古板、凝重而失去其发展创新的活力。作格律诗必注意其章法、平仄。填词也挖空心思,必讲究固定格式,如字数、句数、每首段数,这对格律诗和词的发展无疑是个限制。当然,客观上给新诗的创作腾出了空间,但格律诗、词已经面临着在形式上应该且必须有新的突破的时候了。

对任何文学形式,只要适合其内容,适合其体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形式上都可以做新的尝试,正如五言、七言取代四言、六言,长短句盛于格律诗衰落之时一样。今天,不仿我们也可作个尝试,把格律诗、词从形式上继续推向前进,实现新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只要读起来上口、易记、易诵,精炼的几句诗蕴含丰富的内容,我们不仿谈化平仄,韵脚只在四、六押韵,而不必二、四、六押韵。词的发展要更自由、多变,淡化其旧有词牌规则,具体每篇分几段,每段分几句,每句多少字,完全以内容而定。这样做亦即放宽了作格律诗和填词的旧有规则,能更方便、更充分地表达思想内容,也不会出现以文害意的情况了。

5.中国诗歌的特点400字

汉代诗歌,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声。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饮马长城窟》、《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弃妇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还有些诗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如《枯鱼过河泣》、《乌生》等等。在艺术上,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孤儿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语言朴实凝练,不事雕琢,如《江南》;句式上灵活多样,有四言、杂言,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而且直接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与汉乐府民歌比较,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直到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才开始出现。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后春笋,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其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诗中所抒发的大都是他们失志伤时、离愁别怨及人生无常的忧愤情绪,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给予极高的评价。

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书·乐志 》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代文人诗主要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南朝梁萧统《文选》、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中。今人逯钦立辑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温馨提示:
本文【中国古诗词的特点】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