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古诗词有无相衬

发布时间: 2022-08-28 16:30:08

1.无中生有打一个古诗

何以从无中见有?不外乎三点:有无相生,动静相衬,虚实相应。似有似无,动中显静,虚虚实实,正如庄子所说的“大道无形”。这种层次和结构,更能恰到好处地创造出无中生有的意境和诗歌场景。王维诗中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大漠孤烟直”,“空”“大漠”茫茫即无,“人语”“孤烟”则暗示着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是可见之物,“外”是虚无缥缈之所在。“雨中山果落”写自然之动,“灯下草虫鸣”“谷鸟一声幽”都是以动衬静喧中求寂的写法。在一片幽静之中,细听来自自然的天籁之音,这种无中写有的笔法,给人予无尽遐想的空间,将有限的景物转化为无限的意境,又将心灵的无限感受寄托在有限的诗句之中,借助于读者的审美体验而营造出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实质上,无中生有的艺术创造同“言有尽而意无穷”“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文学思想都是有一定相通之处的。但这种艺术的创造与体味又因为审美意识和创作主体等而存在着差异。但是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艺术带给人们的来自心灵的颤鸣,永远是不可磨灭和复制的美。

以上供参考。

2.古诗词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

1.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鸟鸣涧》

【释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2.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入若耶溪》

【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

【释义】: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5.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鸟鸣涧》

【释义】: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3.古诗中以云衬情衬情的诗句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二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

4.以动衬静的古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

《梁书?文学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诗人写山林,在于写出若耶溪的幽静,这样幽静的环境,与“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和谐统一,是开头“泛泛”、“悠悠”之情趣的写实。

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据说,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他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全诗是:“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

杜甫《题张氏幽居》:“青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陆游《客中作》:“茅檐独坐待童仆,不闻人声闻碓声”也均是以声音衬托寂静。再举几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以及相对静态的“月”。

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增强动感。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

空山是寂静的,而浣女是喧闹的。空山里的山石本无声,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一个“流”字,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因山泉流水声,使画面动中有静,恬静而不死寂;诗的下半部则是写社会场景了,人的加入,使宁静的山水顿时鲜活起来,一群浣女回家路过竹林,边走边谈笑喧闹;而正在划行的搅动了水莲叶子,画面静中有动,借动反衬静,安宁而不乏生动。

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也大量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意境描写的方法: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王维还有一首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前两句“静中有动”,写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该诗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后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接着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周身幽暗的感觉。最后以青苔结尾,由于长期没人走过的地方才长青苔,因此,所闻的人语只能是自己的自言自语,空山异常幽静。

作者的描写,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本诗的第四句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唐代以苦吟出名的诗人贾岛所作的著名诗篇《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温馨提示:
本文【古诗词有无相衬】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