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论语中两个字的词句

发布时间: 2022-11-23 17:54:02

1. 求论语里的两个句子的翻译以及其他

出自:论语卷三 雍也第六即《论语·雍也》

翻译,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正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重点字字音:乐——yào

重点字解释: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出自《论语·述而》

翻译:认真学习知识不多言,学习不感到厌倦,对于可以帮助的人能及时给与帮助却不感到疲倦。

重点字解释:诲——教诲。

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读音: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论语一般都适合写议论文,把这句话作为论点,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不会跑题。

2. 论语中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古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

过则勿惮改。”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主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古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斋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古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点题 ]正必压邪,千古之道只在“正”字。得一“正”字,家齐国治天下平,何论民服! [ 心得 ]一朋友曾对我说:“譬如卖药,自己尚且一身毒疮,还要向别人叫卖治毒疮的药,别人怎么会信。

那不简直是天方夜谭吗?”如果用一个做普通人都不合格的人做社会领导者,那么,整个社会也难以合格。如果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社会领导者,社会就一定会多些有道德的人。

社会领导就是社会的风向标,做得好,社会风气就好,做不好,社会风气就不好。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点题 ]从政者若甘为树阴,则未有不趋而避热之人。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 点题 ]文化理念的成功才是为政的最大成功。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点题 ]人者之言为信。做人无信又如何做得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因无信而亡国,代价惨痛。

做人要常观此字。子张曰:“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点题 ]源流千里,一脉相承。

[ 心得 ]文化是具有很强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不管社会如何改变,一个民族的根本思想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改变一个民族,就一定要改变这个民族的文化。

如果民族文化改变不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一定改变不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基础强大,所以,谦虚内敛吃苦耐劳的民族本性是没有改变的。

我们的民族能走到今天,就在于有自己强大的文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坚信:中华民族必须要牢固树立自己的文化理念,这是才是民族存在的基础。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点题 ]不忘本,不废义。[ 心得 ]孔子给“谄”的定义是背叛自己的祖先,给别人的祖宗磕头。

“勇”的定义是见义敢为。人区别于畜生的就在于义。

畜生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任何行为都是出于本能。而人则不同,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能之外还有一个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

1楼 是可忍 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④?” 【注释】①谓:评论,谈论。季氏:指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三家之一的季孙氏,这里指季平子,鲁国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乐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左传·隐公五年》:“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

季氏本为鲁国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是不可饶恕的越轨行为。③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八佾舞于庭”。

忍: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忍心,狠心,指季氏;另一种理解为容忍,指世人。④孰(shú):疑问代词,什么。

【意译】孔子评论季氏时说:“他在私家庭院里举行舞会居然冒用天子的八佾规格,如果对这种僭越礼仪的事情都能容忍,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的呢?”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

3. 论语中带敏和为两字的

一、《论语》带敏的句子: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论语》带“为”的句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

周子曰:“圣学,一为之要。”

庄子曰:“道又名一,其号无双。”

月牙山人曰:“诸子之学,无文不一,无一不文。”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温馨提示:
本文【论语中两个字的词句】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