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中的静女里男子和女子的性格

发布时间: 2022-09-01 20:42:01

1. 《诗经》中《静女》里男女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1、男性格特征:憨厚实诚,直爽而有耐心。

当女主人公“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的时候,“搔首踟蹰”,表现了他的憨厚;而苦苦等待又表明了男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之心与耐心。

2、女性格特征:娴静温婉美丽,心思细腻,活泼机灵,含蓄聪慧。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表现了女子的美好,漂亮;“俟我于城隅”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而“爱而不见”又展现了女子的含蓄害羞;

之后的“贻我彤管”,以彤管为信物(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一说指乐器,一说指红色管状的初生之物)表现出了女子的活泼机灵与聪慧。

扩展资料:

《诗经·邶风·静女》

先秦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白话释义: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邶风·静女

2. 《诗经》中的《静女》的男子和姑娘的形象分别是

女子:女主人公机灵刁钻,坦率热情、大胆主动。

男子:他应该是一个纯朴实在,重情重义的好小伙,他的焦急忧虑,他的兴奋激动,他的喜不自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一种爱的曲折表达,情趣表达。

扩展资料:

《诗经·邶风·静女》

先秦 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客观看待全诗内容,它确实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好诗,内容健康向上,感情朴实真挚。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纵观全诗,不假比兴,敷陈其事,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地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全文篇幅虽短,容量却大,令人惊叹于作者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

参考链接:诗经·邶风·静女

3. 《静女》的男女人物形象

这首诗歌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虽则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刻划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作品本身虽然简约,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

《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扩展资料《诗经·邶风》 周代 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译文: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

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静女》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

描写青年男女的幽期密约。《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

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4. 《静女》中男子的心理活动描写

小伙子前来赴约,早到的姑娘却藏了起来。

小伙子左顾右盼,焦急不安,来回踱步,抓耳挠腮。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却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

同时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有情趣的画面:暗处,姑娘捂嘴偷偷笑;明处,小伙挠头好心焦。反差强烈,人物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笔墨俭省,却让人产生了无穷的联想,感受到无尽的韵味。此外,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不禁令我们对诗人“写形写神之妙”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照理说,彤管比夷草要贵重得多,但男主人公只以“彤管有炜”夸其色泽鲜艳,对受赠的夷草却盛赞其“洵美且异”,显然就不是视其外观而有所感了。花草很寻常,只因它们为美人所赠,所以又非同寻常。

小伙子深知,这看似普通的夷草代表了姑娘那颗赤诚的心。对花草的赞美亦是对它所传送的那份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体验。

5. 请问《诗经》中静女时代发生的时代背景和静女为何主动追求男子的原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①。(一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②。(二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③。(三章)

①毛传:“姝,美色也。俟,待也。”朱熹曰:“静者,闲雅之意。城隅,幽僻之处。不见者,期而不至也。”马瑞辰曰:“《说文》:‘隅,陬也。’《广雅》:‘陬,角。’是城隅即城角也。”“诗人盖设为与女相约之词。”按城角较城垣高且厚,故其下僻静,宜为期会之所也。

②娈,毛传曰“美色”;炜,“赤貌”。

③毛传:“荑,茅之始生也。”郑笺:“洵,信也:茅,絮白之物也。”朱熹曰:“牧,外野也。归,亦贻也。”“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但是因为诗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诗者便附会出后宫,牵缠出女史,引申出许多与诗毫不相干的故事。如果把历来解释《静女》的意见裒为一编,题作“《静女》外传”,或者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称:“《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吕祖谦遵序,曰:“此诗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故述古贤君贤妃之相与。”林岜的说法则颇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观之,则此诗皆相悦慕之辞也。自其正者而观之,则此诗乃礼法之意也。”明人韦调鼎说:“此民间男女相赠之辞。序以为刺时,欧阳公谓当时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间矣。毛郑泥‘静’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强附为宫壶女史之说。张横渠、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郑、卫男女相谑之诗颇多,而拘拘指为刺其君上,何异痴人说梦也。”比后来清人的许多说法倒还明白得多。

关于《静女》的纷争一直持续着,“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过借用清人蒋绍宗的所谓“读诗知柄”,则可以认为《静女》之“诗柄”不在“贻我彤管”,却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写男女之情,自无疑义,却不必牵扯“女史”,也不必指为“民间”。后世所谓的“民间”与先秦之“民间”并非一个概念,或者干脆说,先秦尚不存在后世所说的那样一个“民间”。“曰‘静女’者,亦其人私相爱慕之辞耳”(刘始兴),适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称“吉士”。“爱而不见”之“爱”,或援三家诗,以为是“荽”的假借字,即训作“隐蔽”,但诗中似乎没有这样的曲折。《小雅·隰桑》“心乎爱矣,暇不谓矣”,可以为此句作注。焦琳曰:“下云‘不见’,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数从前之事,为更久更久。”“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约之时也。”“彤管既静女所贻,则贻之之时,必有其言语,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则此章所谓‘美’,即所谓‘娈’也,即贻彤管时之言语笑貌之情态也。”“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见相与通情之事也,当日游行郊外,适见伊人,在己尚未敢轻狂,在彼若早已会意,茅荑俯拾,于以将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愿以相偿,故曰‘洵美且异’也,今茅荑虽枯,不忍弃置,悦怿女美,彤管同珍,夫岂真荑之为美哉,以美人之贻,自有以异于他荑耳。”这一番串讲,虽稍稍嫌它把诗作成了“传奇”,毕竟不乖情理。而马瑞辰以为诗乃“设为与女相约之词”,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意见。其实实中见虚不妨说是《风》诗中情爱之什的一个十分显明的特色,它因此一面是质实,一面又是空灵。李商隐诗“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在梦中”,此间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意思,不过若化用其意,那么正好可以说,《诗》总是有本领把微生的人间乐,全作得一如襄王之梦中。说它是臻于生活与艺术的统一,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理论,而在当时,恐怕只是诗情的流泻。惟其如此,才更觉得这平朴与自然达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

6. 《静女》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扩展资料《诗经·邶风·静女》 周代 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

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的爱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邶风·静女。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中的静女里男子和女子的性格】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