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
并不是出自于哪些典故或古诗词。你是想要关于丹青的诗句吗?1《汉书·司马相如传》:“其土则丹青赭垩。”
里的丹青指的是颜料。2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诗:“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
指红色和青色。亦泛指绚丽的色彩。
3杜甫 《过郭代公故宅》诗:“迥出名臣上,丹青照台阁。” 指画像;图画4曹丕《与孟达书》:“故丹青画其形容,良史载其功勋。”
指画工的代称5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於我如浮云。”指绘画,作画6丹青色艳而不易泯灭,故以比喻始终不渝。
例如《后汉书·公孙述传》:“陈言祸福,以明丹青之信。” 7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里指的是史籍8张九龄《祭张燕公文》:“故能羽翼圣后,丹青元化;陈 皋陶 之谟谋,尽 仲山之夙夜。” 指的又是谓使增辉,生色的意思9丹青,指的是在建筑的木造部分花上各种颜色的花纹或图案。
一、《墨梅》
宋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 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 故托缁尘异汉宫.
二、《墨梅》
作者:王冕 元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墨梅》
作者:王冕 元代
面皮如夷惯风霜,焉肯托根桃李场?
转首江南春似梅,一声箫管月苍苍。
四、《墨梅》
作者:王冕 元代
莫厌缁尘染素衣,山间林下自相宜。
玉堂多少闲风月,老子熟眠殊不知。
五、《墨梅》
作者:王冕 元代
老仙醉吸墨数斗,吐出梅花个个真。
相见草嫌颜色异,山林别是一般春。
wèiyāng未央(1)。
未半。《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朱熹 集传:“央,中也。”《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托沉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
颜师古 注:“未央,犹未半也。言年岁未半而早落蕃华,故痛惜之。”
宋 苏轼 《竹间亭小酌怀欧阳叔弼季默》诗:“盎盎春欲动,潋潋夜未央。” 柔石 《别》:“夜未央,人声寥寂……于是青年叫了一叫,含糊地问:‘什么时候?’‘十一点四十五分,离半夜只差一刻。
’”(2)。不久,不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王冰 注:“央,久也,远也。”
清 龚自珍 《燕昭王求仙台赋》:“有气自东南隅来者,冉冉兮若青云之始翔,蔼蔼兮若初日之未央。”(3)。
未尽;无已。《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王逸 注:“央,尽也。”《汉书·礼乐志》:“灵殷殷,烂扬光。
延寿命,永未央。” 唐 皎然 《陇头水》诗之二:“ 秦 陇 逼 氐 羌 ,征人去未央。”
宋 秦观 《虞氏夫人墓志铭》:“惟夫人,胄 东阳。嫔德门,家有光。
命虽绝,庆未央。” 明 屠隆 《彩毫记·远谪夜郎》:“感吾皇,感吾皇,天恩高广……愿万岁千秋,圣寿未央。”
(4)。无边无际。
《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王安石 注:“荒兮其未央哉,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
” 高亨 注:“荒兮其未央,犹云茫茫无极耳。”《楚辞·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白雪遗音·南词·义侠英雄》:“义侠英雄美少年,艳阳春景未央天。
出门游玩长生乐,绿暗红稀翡翠园。”(5)。
汉 代官名。(6)。
见“ 未央宫 ”。(7)。
本为 汉 宫名,借指宫殿。宋 苏轼 《秋兴》诗之三:“楼前夜月低韦曲,云里车声出未央。”
宋 李纲 《次韵季弟善权阻雪古风》:“忆昔 宣和 全盛年,嘉瑞应期来自天。千官朝贺未央里,仰视龙尾垂蜿蜒。”
清 孙枝蔚 《旧宫人》诗:“宫衣叠后未开箱,梦里承恩入未央。”dān qīng丹青(1)。
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周礼·秋官·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
”《史记·李斯列传》:“ 江 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 丹青不为采。”《汉书·司马相如传》:“其土则丹青赭垩。”
颜师古 注:“ 张揖 曰:‘丹,丹沙也。青,青雘也。
’……丹沙,今之朱沙也。青雘,今之空青也。”
(2)。红色和青色。
亦泛指绚丽的色彩。汉 陆贾 《新语·道基》:“民弃本趋末,伎巧横出……丹青玄黄琦玮之色,以穷耳目之好,极工匠之巧。”
唐 陈子昂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诗:“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3)。
指画像;图画。唐 杜甫 《过郭代公故宅》诗:“迥出名臣上,丹青照台阁。
” 杨伦 笺注:“丹青,谓画像也。”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涉江亲到 锦屏 上,却望城郭如丹青。”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描摹出江山如故,输与丹青。”(4)。
画工的代称。三国 魏 曹丕 《与孟达书》:“故丹青画其形容,良史载其功勋。
” 唐 李白 《于阗采花》诗:“丹青能令丑者妍, 无盐 翻在深宫里。” 明 徐渭 《为杭人题画》诗之二:“无端士女如云集,也要丹青费笔描。”
《西游记》第九五回:“国王传旨,召丹青图下圣僧四众喜容,供养在 华夷楼 上。”(5)。
绘画,作画。《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清 周亮工 《题许子韶郁李》:“ 子韶 服道有年,尝弃人间事,闭阁学仙,则丹青伎俩宜非所措意,而工逸至此。
” 杨朔 《茶花赋》:“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6)。
丹青色艳而不易泯灭,故以比喻始终不渝。《后汉书·公孙述传》:“陈言祸福,以明丹青之信。”
晋 傅玄 《董逃行历九秋篇》:“妾心结意丹青,何忧君心中倾。”(7)。
指史籍。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俗语不实,成为丹青;丹青之文,贤圣惑焉。”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清 秋瑾 《精卫石》第五回:“不思名誉扬中外,不思勋业染丹青。”(8)。
谓使增辉,生色。唐 张九龄 《祭张燕公文》:“故能羽翼圣后,丹青元化;陈 皋陶 之谟谋,尽 仲山 之夙夜。”
唐 杜牧 《代裴相公让平章事表》:“伏乞俯回天鉴,更择时贤,必能丹青帝图,金玉王度。” 宋 苏舜钦 《杜公谢官表》:“盖以师表外廷,丹青万务,天下之所想望,王者之所仰成。
”(9)。丹墀、青琐的合称。
见“ 丹青地 ”。
斑竹又名湘妃竹,湖南特产,出于君山和九嶷山。
斑竹是一种情竹,它一年内2次发笋,第一次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如"孝儿敬母"。第二次在9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中间,如"慈母护儿"。
斑竹特有的斑点就是第一次发笋后长出来的,一圈圈紫色的花纹,好象一滴滴珠泪。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是君山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
1986年北京紫竹园公园曾在君山引种了10多株斑竹,今日看去斑点已逐步退化不明显就是一个例证。而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
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历代文人雅士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毛泽东也于1961年在《七律·答友人》一诗中用"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表达了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之心。
比翼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
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唐自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碧血:出自“血化为碧”这个典故 《庄子·外物》中讲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就是说周敬王的夫人蒙冤为人所杀,血三年化为碧玉。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忠诚但却不被信任。碧血的意思就代表了主人是一个忠诚坚贞的人。
后来人们常常用“碧血”来指忠贞坚强的人或烈士 丹青 【绘画术语】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
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诗经里面没有找到,找到了其他几首,请你参考:
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学刘公干体》鲍照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于阗采花》李白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山园小梅》林逋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雪梅香》柳永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渡江云》周邦彦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吟》曹雪芹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时世妆》白居易
馀滋含宿霁,众【妍】在朝暾。……《岁初》张九龄
日前,作为“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篇”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林帝浣二十四节气水墨国画展”在广州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展出。
从“立春”的探梅到“大暑”的蝉鸣,从“秋分”的红叶到“大寒”的雁飞……这组意境悠远的水墨画勾勒出四季流转的诗意,更把中国人祖祖辈辈的生活智慧,在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不少观众为之驻足。继“二十四节气”水墨画之后,林帝浣又以《诗经》为题材,从美食角度切入,出版了《诗经绘》,让《诗经》以“接地气”的方式回归现代读者。
“生活并非一成不变,创作应当随时代的变迁,创造性地继承下去,而不是因循守旧。一味仿古,容易导致呆滞、乏味。”
林帝浣总结说,“以最大的力气走进传统文化中,挖掘里面有趣的部分,再与现代人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趣味相结合,尽力让它与当代人产生情感共鸣,这是我们这一代该做的事。”。
1.三教九流”是人们经常遇到的词语,但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能完整表达出来的却不多。所谓“三教九流”,是指旧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划分的等级。根据相关资料解释,其具体内容为: 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北史·周高祖记》载: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流按传统分法又可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2.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希望对你有帮助
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表现了姑娘待嫁的心情。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
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正如诗经中《桃夭》所展现的一样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整个作品中完全展现了待嫁女子的羞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随着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取自《诗经》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艳若桃李的面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四月盛开的桃林之中,妙龄少女们嬉戏玩闹着,少女的清脆笑声伴着桃花的香味扑面而来,充满着生机活力的舞姿如同枝头桃花般在这美丽的世界怒放。
粉绢白衣和粉嫩的妆容,待嫁少女那娇羞的眼神,掩面时流露出的女儿家的羞涩……被舞者们用完美的舞姿一一演绎,伴着的曲调如行云流水般素洁高雅,紧跟而后的快板却表现了少女们独有的调皮与活泼,明媚的眼眸、红扑扑的少女羞脸庞伴着那身桃色绢裳,观者无一不被这桃树精灵所吸引。舞者们挥舞着桃色透明的衣袖,粉纱翩翩,在一片片桃花花瓣中蕴藏着的是少女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美丽如桃花的少女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着最最美好的想象。
我作为外国语文娱部部长,在迎接学院50年校庆之际,选择了《桃夭》作为表演节目。在排练过程中我作为这支舞的负责人,对《桃夭》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抛袖和翘首折腰在《桃夭》中频频出现,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翘首折腰”这一动作表现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 以柔软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
随时有快节奏的技巧表演昂扬的气势, 但其基调是柔美轻捷长, 色彩明丽, 极少萎靡, 颓废的情绪。以《桃夭》、《踏歌》为代表的汉代舞蹈具有上述的风格特征, 一方面体现了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了这类舞蹈的主要观众———皇室贵族、文人文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要求。
在服装的制作上,我们以原版的服装作为模板,花费了1300元做了衣服,可以说几乎和原版里的衣服一样,一手是水袖,一手是手绢,但排起舞来,水袖和手绢并不是十分容易就可以甩上去的,其实还要求舞者手臂的力量和技巧。并且这个舞蹈排练起来对队形和前后间距的控制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台和站错位置的现象。
并且在个人技巧方面也要求很高,尤其对主舞的要求更是很高,无论对身形,还是柔韧度和个人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在音乐上,伴奏和旋律充满了唐代时期的特征。
很有汉唐时期的宫廷特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