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经学以前的《诗经》

发布时间: 2022-10-23 22:48:01

1. 请问:《诗经》的经学意义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2. 什么是诗经的经学解读

《诗经》又称《诗》三百、简称《诗》,是中国汉民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黑格尔说:“诗过去是,现在仍是,人类的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3]《诗》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着我国先民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创造与智慧,是“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它同《礼》《乐》一道成为了共同构筑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华夏美学体系(尤其是儒家美学)的基本来源。所以,宗白华先生说:“《诗经》中的诗虽只有三百○五首,且多半是短篇,但内容却异常丰富,艺术也极高超。它们不但是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而且也是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人民的思想情感全面的、极生动的具体的反映。这《诗三百》是孔子、孟子、荀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依据,它成了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过去两千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4]由此看来《诗经》就不只是一部一般的“诗集”,而是中国美学思想极其重要的理论源头,尤其是儒家美学,因此《诗三百》也成为了儒家文化的“经”,成了中国“诗”的代名词。从“诗言志”的提出及其孔子对《诗》旨的把握开始,中国美学就沿着“诗性文化”“礼乐文化”轨迹发展着。其中对《诗经》本身性质的理论诠释,也就成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中倍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诗三百》历经了一个由诗到经的沧桑巨变。后世的所谓“经”本是孔子当年用于教授学生的六部“教材”——《易》《书》《诗》《礼》《乐》《春秋》。这六部由于是孔圣人钦定的经典,所以被“秦火”后的汉儒尊为“六经”。这样,一部由众多不知名氏集体创作,并为《春秋》时代所结集的诗歌总集《诗三百》变为了至高无上的“经”。

“经”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有着极其神圣的意蕴。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5]这里,将“经”尊为“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天下之公理”的崇高地位。

《诗》“经”之地位的确立,为后世对《诗》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关于“诗经学”,近世学者胡朴安说:“何谓诗经学? 诗经学者,关于《诗经》之本身,及历代治《诗经》者之诸派别,并据各家之著作,研究之分类,而成一有统系之学也。”他还指出,诗经学应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诗经学者,非《诗经》也。《诗经》者,古书之一种。诗经学者,所以研究此古书者也”,强调诗经学是“学”。既然是“学”,诗经学就应该是对于“凡关于《诗经》之种种问题”“以广博之证引始,经过详慎之思审,明确之辨别,以求得的当之判断为事”为基本内容。(2)“诗经学者,关于《诗经》一切之学也。”所谓“《诗经》一切之学,即历代治《诗经》者之著作是也”。由于“历代之《诗经》者”,“派别立而思想歧”,因此,“诗经学,一为研究《诗经》之时代之思想,一为研究治《诗经》者各时代之思想,而并求其思想变迁之迹”。这里强调诗经学研究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和价值。(3)诗经学“按学术之分类,而求其有统系之学也”。并且“一类之学术,自成一类之统系”,作为“一类之学术”的诗经学,本身亦可“分规各类”“有统系之可循”。“所以诗经学,一为整理《诗经》之方法,一为整理一切国学之方法”。[6]这里强调诗经学本身就具有方法论意义。

3. 诗经已有几年的历史了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武王时代的诗,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4. 诗经已有几年的历史

关于《诗经》的编集,简明扼要得讲共有三中说法:1、采诗说;2、献诗说;3、删诗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这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此外《小雅》中另有“笙诗”六篇,仅有篇名,未计在内。《诗经》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诗经》中的诗,在春秋时期就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乃至军事斗争中了。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在政治交往中,如果不懂诗,是要受到鄙视的。

当时人们称之为《诗》、《诗三百》,但至少到战国后期,即已被称为“经”,如《庄子。天运》中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西汉时置五经博士,《诗》是五经之一,乃汉代官定之经典,《诗经》之名,也始见于西汉。一、《诗经》的体例《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有诗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诗经》中诗都是入乐歌唱的,所以一般认为,风、雅、颂三类乃是以音乐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风是民间曲调,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的配舞的曲调。二、《诗经》中诗产生的时间及涉及的地域《诗经》中诗产生的时间很难具体确定,但一般认为,《周颂》的全部、《大雅》的大部、国风中的《豳风》、《郐风》多为西周前期作品;《小雅》大部是西周后期和东迁之初的作品;《鲁颂》全部、及《国风》的大部都是春秋时期作品。

至于《商颂》,争议较大,有认为是春秋时期作品,有人则认为是商代之诗。《诗经》中诗涉及的地域很广,就十五国风而言,就已涉及到了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区的部分或全部。

三、《诗经》的编集《诗经》所收诗时间漫长(上下五百多年),空间广阔(遍及黄河和江汉流域广大地区),是怎样被编集到一起的呢?一般认为,其来源渠道,一是采集来的。班固《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观诸侯,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公羊传》何休注:“五谷毕入,民皆居宅。

男女同巷,相从夜绩,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

等等。这些说法,虽为汉人所言,但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总之,当时一些民间诗能上达宫廷,进入后来的诗集,必为统治者有意搜集,否则无法解释。即《诗经》中的民间歌曲,主要都应是采来的。

《诗经 》中诗的另一来源是献上来的。《国语·周语上》云:“……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晋语》亦云:“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即周朝除采诗外,还有献诗制度,臣子用诗表示对时政意见,作为君主行政的参考。即《诗经》中的“雅”诗,尤其是大雅,当主要是朝中公卿列士献的。

采诗、献诗之外,《诗经》中的一些“颂”诗则可能是出自巫史对古祭歌的加工改造。关于《诗经》的编集,有孔子删诗说。

其说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删诗之说人们一般都不相信,常用的证据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时,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乐曲顺序(先国风,次小雅,再次大雅、颂,以及十五国风的名称与编排次序)与今本《诗经》大体相同,说明当时《诗经》已有了定本,而那年孔子才八岁。

另外,据《左传》、《国语》记载,春秋人在孔子之前就已在政治生活中赋诗言志、引诗论事了,赋诗、引诗中所用之诗,又大多是今本《诗经》中诗,这说明孔子之前就已有了《诗》的通行定本。四、《诗经》的流传如前所述,《诗经》在其产生的同时,就广泛被应用于政治生活中 ,《诗》成为兴、观、群、怨的工具,曾使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发展到一种极优美、雅致的时代。

战国之时,《诗》亦在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中被作为论证的理论依据,具有崇高地位。秦代书遭焚毁,但由于学者讽诵口传,得以保存。

汉代传《诗》者有四家:a、鲁诗,传者为汉初鲁人申培,文帝时立为博士。b、齐诗,传者为汉初齐人辕固,景帝时立为博士。

c、韩诗,传者为汉初燕人韩婴,文帝时立为博士。d、毛。

温馨提示:
本文【经学以前的《诗经》】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