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介绍古籍《诗经》

发布时间: 2022-11-05 22:00:02

1. 古籍《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

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

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叶,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

《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孔子[/url]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诗序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

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

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

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

2. 诗经简介

诗经百家别解考 作 者:刘毓庆、张 儒等编著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价 格:不详 出版时间:2002年9月 简介: 自从《诗经》诞生以来,对它的解说、疏理就未停止过。

后人的这种释解,可分为两大类,即正统的官方的解释和非正统的民间的解释(也即“别解”)。由于种种原因,“别解”不太为人重视,但其中所蕴藏的真知灼见却是无法抹杀的。

编著者有感于此,以《诗经》原诗为条目,将历代所有的“别解”分门别类系于条目之下,看似简单的劳动,寄寓着治学的功力,也潜藏着无限的价值。诗经楚辞汉乐府详解 作 者:靳极苍著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价 格:不详 出版时间:2002年9月 简介: 本书是靳极苍先生多年来研究诗经及汉魏六朝诗的成果,其中对《诗经》、《楚辞》两大诗作的解释分析,探幽发微,解惑论述,是理解先秦文学的精典之作。

3. 关于《诗经》的资料

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附: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第三节《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第四节《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广泛流传,《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春秋左传·定公五年》)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

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

为赋《相鼠》,亦不知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

4. 《诗经》的资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你自己说的:“反正有关的都行”,我有选择地粘帖了些

5. 关于《诗经》的资料

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附: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第三节《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第四节《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广泛流传,《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春秋左传·定公五年》)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

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

为赋《相鼠》,亦不知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

6.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文学典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

主要收集了自周 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最后编定成书。《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共74篇。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 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 乐可能比较舒缓。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以商颂为例): 《那》、《烈祖》、《玄鸟》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 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 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 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
本文【介绍古籍《诗经》】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