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有人认为:李白的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
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中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二)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强烈的希世之年;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三)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初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它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它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李白诗歌的风格
李白诗人的诗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李白诗人诗歌的风格,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李白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诗人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诗人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人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人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人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人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人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诗人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诗人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李白诗人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李白的诗歌风格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诗歌风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有人认为:李白的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
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中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二)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强烈的希世之年;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三)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初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它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它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拓展: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25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贬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则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感情真率,语言生动,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标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和王昌龄的七绝,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关于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
李白诗歌语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和想象,语言流畅自然,潇洒清丽。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诗人用优美的笔调写出艰险壮美的景象,使诗既有雄浑的`意境,又给人以优美的感触。
二、散文句式的语言应用,比较自然,不受拘谨
诗歌语言要求严谨,散文语言比较自然,不受拘谨,而李白却能将诗歌语言散文化,决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冲破格律的限制,运用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这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说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表现了李白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这样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
这样散文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诗这样写道:“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此诗沈德潜评曰“末一节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可见,这几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文章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三、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希望为国立功,是个典型的爱国诗人。他这一腔爱国之情,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用五岳的轻,来衬托然诺的重,来写侠客的豪侠性格。“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写人生短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观事实,否定功名富贵的永久存在。
李白还善于将夸张和想象两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诗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这种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诗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说用得最好的,当属《蜀道难》一诗。诗人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听此凋朱颜”。为了强调“秦”和“蜀”之间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用到了数字上的夸张“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蜀道之艰险,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话故事中太阳神的座驾都因这蜀道之雄奇而无法通过,极言蜀道之高。为了强调青泥岭山路之盘曲,诗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极度的夸张,配以作者从头到尾对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险,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所以说,李白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精神,而且在语言表述上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的手法。他在诗歌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同样,在语言运用上也登上了耸入云霄的山峦。他的诗歌语言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今天的创作和新诗发展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