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小学学习 > 诗歌

诗歌鉴赏练习题(通用15篇)

发布时间: 2024-06-29 12:49:55

诗歌鉴赏练习题(1)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闲适之情。

诗歌鉴赏练习题(2)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 【朝代】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节奏划分】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⑴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主题思想】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无题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节奏划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kān)。

【注释】

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句: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⑸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云鬓(bìn):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⑹应觉: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⑺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⑻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主题思想】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全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行香子·树绕村庄

【作者】秦观 【朝代】宋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飚(yáng)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节奏划分】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飚(yáng)/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释】

①陂(bēi)塘:池塘。

②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③飚(yáng):飞扬,飘扬。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主题思想】

《行香子·树绕村庄》,北宋词人秦观的词作。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从而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节奏划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huán)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⑴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丑奴儿》为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⑶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⑷“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⑸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⑹欲说还(huán)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休,停止。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主题思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鉴赏练习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忆昔西池会”现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日边清梦断”指诗人白日梦断,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

“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诗歌鉴赏练习题(4)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

⑴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6分)

⑵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吞、醉。(2分)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1分)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1分)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

(2)用典、借代(2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诗歌鉴赏练习题(5)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 【朝代】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节奏划分】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⑴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主题思想】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无题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节奏划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kān)。

【注释】

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句: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⑸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云鬓(bìn):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⑹应觉: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⑺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⑻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主题思想】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全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行香子·树绕村庄

【作者】秦观 【朝代】宋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飚(yáng)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节奏划分】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飚(yáng)/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释】

①陂(bēi)塘:池塘。

②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③飚(yáng):飞扬,飘扬。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主题思想】

《行香子·树绕村庄》,北宋词人秦观的词作。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从而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节奏划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huán)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⑴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丑奴儿》为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⑶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⑷“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⑸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⑹欲说还(huán)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休,停止。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主题思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鉴赏练习题(6)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4、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诗歌鉴赏练习题(7)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诗歌鉴赏练习题(8)

(20XX·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旅居安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

(1)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先分析颔联的具体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2)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

答案 (1)颔联描写的山果、野花是对“寒迟”“暖复催”的具体化表述,颈联描写的积雨、昏雾、震雷是对“交趾殊风候”的具体描写,中间两联围绕“殊风候”表现交趾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

(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练习题(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忆昔西池会”现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日边清梦断”指诗人白日梦断,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

“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诗歌鉴赏练习题(10)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6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①【注】裴潾一生经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所知。)

(1)这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2)这两首诗共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裴诗:通过对月夜之中和冷露 点缀之下的白牡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体现出诗人高洁的品格以及对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感叹。(2分)刘诗: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1分)

(2)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1分)裴诗:通过富贵之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对比,衬托了白牡丹超凡脱俗,优雅高洁的形象。刘诗:将芍药的“妖无格”,芙蓉的“净少情”与牡丹进行对比,衬托出牡丹的国色天香。(2分)

诗歌鉴赏练习题(11)

(20XX·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从:①描写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②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③结构方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要联系周敦颐的《爱莲说》的相关内容,相同点都是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本诗中“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展现了荷花的高尚品格,与《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一致。不同点,还应该看到本诗的尾联“想得

答案 (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地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

诗歌鉴赏练习题(12)

水槛遣心二首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妙在哪里?

答案:

出是出现之意。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泡沫,欢欣地游到水面上来了。出字用得细腻自然。

斜是倾斜之意。写出了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柔的躯体,轻盈地掠过水蒙蒙的天空, 斜字用得逼真生动。

阅读练习一

1.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颈联是写景的典范,请具体分析。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样的心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4.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感情。

参考答案:

1.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2.颈联写了细雨中的游鱼,微风中的燕子。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轻盈地掠过。出、斜二字,传神地描绘出了细雨微风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是逼真生动的细节描写,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意对即可)

3.表过了诗人离开尘嚣的优游闲适的心情。首联写草堂环境,这儿庭园宽敞旁无村落,正可以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的景色,浩浩荡荡地江水几乎与江岸齐平,草堂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在春日的黄昏里,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鱼儿在细雨中摇曳着身躯欢欣的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尾联两句形成对比同时呼应首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诗人正是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表达定居草堂后优游闲适的心情。

4.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阅读练习二:

1.首联写草堂的________、尾联与之呼应,更突出了草堂的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句分别描写远眺到得景色。从距离看,澄江平少岸是___景,幽树晚多花是_______景。

3.第五、六两句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前一句写__,后一句写____;出写出了鱼儿的___,斜写出了燕子的____,两句均写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儿和燕子的__态。

4.诗题遣心,说说诗人此时的心情。

5.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参考答案】

1.环境 闲适幽静

2.远 近

3.水中 天上 欢欣 轻盈 动

4.诗人得到了安身之所,面对绮丽的春光,心情极其优游闲适。

5..《水槛谴心》颈联。这是一幅春江傍晚的美景。诗人抓住雨中鱼儿跃出水面和春燕在微风中自由飞翔两个极富特征的形象,置于全诗开阔静谧的背景中,传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秀色和自己愉悦的心情。

翻译: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诗歌鉴赏练习题(13)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江西雨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2)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2)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诗歌鉴赏练习题(14)

长歌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 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诗中写大自然中景物目的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2分)

答案:

18.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生命有限。

19.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明一去不返。

诗歌鉴赏练习题(15)

山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山 行 〔清〕姚 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①扑扑②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注释〕①舂(chōnɡ)锄:白鹭。②扑扑:鸟扑打翅膀之声。

8.请对一、二句中的“劝”与“趁”进行赏析。(4分)

答:

9.有人说,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你是否同意并请说明理由。(4分)

答:

答案解析:

8. “劝”字将布谷鸟人格(拟人)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趁”字将舂锄人格(拟人)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这两个词语紧扣春耕期间鸟类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描写春耕营造氛围。

9.同意。开头两句用整饬而形象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第三句扣一“行”字,写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为结尾句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作铺垫。最后一句展现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有了呼应,诗人山行欣喜之情得以抒写。总之,末句卒章显志,是全诗主旨之所在

温馨提示:
本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通用15篇)】由作者学习这件小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