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考试资料 > 教案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精编8篇)

发布时间: 2024-06-29 16:06:43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的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

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7)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孙权劝学一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8)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温馨提示:
本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精编8篇)】由作者学习方法汇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