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好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遵循“猜想——验证——推导——应用”教学过程。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变、变、变”的游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脱口而出,我问他们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猜的”。数学结论必须通过验证才有它运用的价值,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让学生动手量、剪、拼、摆去研究,发现它的普遍规律。学生先用面积测量器量,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由此研究发现拼成后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充分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归纳、验证得出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参与,验证猜想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得到一种直观上的证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既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应用达到了认识过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异求新。
本节课教师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合作交流,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方法之多样,令老师惊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大“放”的力度。
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教师有些着急,“导”得过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使一些想法不太成熟的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会“倾听”的习惯,会倾听老师布置了哪些学习任务,会倾听同伴发出了哪些见解,这样才能在倾听与交流中学会新知,感受乐趣。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尽可能加大“放”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它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基础。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与它相等面积的长方形,从而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说出可以通过数格子和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下面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作铺垫。当让学生通过数方格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很容易数出面积,并且说出它的底和高的长度。我及时抓住这三个量,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它的面积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很快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要探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通过学生自学、动手画、剪拼这些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对学习要求中提出的第2、3个问题:转化后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各抒己见,充分阐述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乐于探索,敢于探索,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完这节课后,听课老师、评课的领导对本节课进行了评价,从这节课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面认真进行剖析:
1.课的开始复习内容过长,导致本节课新授知识部分时间不多。练习题与检测题进行的过于仓促,使基础不够好的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复习内容中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内容可以删去,在新课教学中体现出来。
2.复习部分长方形的面积的两种求法与通过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同时在课件中显示,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新课。
3.教学中某些环节的过渡不恰当。如: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数方格和利用公式求出来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数方格说出来后,可以说:除了数方格,那么能否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样存在一个面积公式呢?很自然为下面要推导的公式作准备。
4.学习要求的设计不够合理。我提出了两个学习要求:(1)自学课本第65页。(2)小组合作完成三个问题。两个要求要综合起来体现,让学生为了完成所出示的任务,自己通过看书,小组合作交流,边看边操作来完成。
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要加强学习,多听课、多请教,多与同科目老师交流,力争使自己在教学艺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它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基础。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与它相等面积的长方形,从而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说出可以通过数格子和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下面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作铺垫。当让学生通过数方格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很容易数出面积,并且说出它的底和高的长度。我及时抓住这三个量,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它的面积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很快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要探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通过学生自学、动手画、剪拼这些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对学习要求中提出的第2、3个问题:转化后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各抒己见,充分阐述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乐于探索,敢于探索,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完这节课后,听课老师、评课的领导对本节课进行了评价,从这节课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面认真进行剖析:
1.课的开始复习内容过长,导致本节课新授知识部分时间不多。练习题与检测题进行的过于仓促,使基础不够好的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复习内容中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内容可以删去,在新课教学中体现出来。
2.复习部分长方形的面积的两种求法与通过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同时在课件中显示,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新课。
3.教学中某些环节的过渡不恰当。如: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数方格和利用公式求出来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数方格说出来后,可以说:除了数方格,那么能否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样存在一个面积公式呢?很自然为下面要推导的公式作准备。
4.学习要求的设计不够合理。我提出了两个学习要求:(1)自学课本第65页。(2)小组合作完成三个问题。两个要求要综合起来体现,让学生为了完成所出示的任务,自己通过看书,小组合作交流,边看边操作来完成。
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要加强学习,多听课、多请教,多与同科目老师交流,力争使自己在教学艺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一向发踊跃的潘晓迫不及待发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也有学生大声反驳:“不对,是底乘高。”我没有顺势评判他们的正误,而是让潘说想法。“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我心里不不由地赞叹:多好的逻辑推理!“这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我听妈妈说的。”“他们谁说的有理我们不妨研究一下。”
学生开始各自的研究……之后,大家汇报研究结果。
生1:我们画了长方形和平等四边形把它们剪了下来,再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了长方形。这样一比,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
生2拼成一个长方形,数这个长方形占的方格数就行了。这个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生3:我们画了一个平等四边形,和它的高,顺着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重新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用底乘高。
我们再来看看潘的表现:她拿着一个平行四边形学具走到讲台前:“我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请大家看—”说着,她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向两边拉,“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没变,可是它的面积变小了,所以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还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高也就变了,所以面积一定和高有关。”
有时,我们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往往启发、示范在前,为学生扫除一切障碍,或者对学生的错误置之不理,生怕“吹皱一池春水”。殊不知,一串串微弱的创造火花就在这小心呵护与视而不见中熄灭了。我们不妨让这可爱的错误“激起千层浪”,这正是创造力爆发前的契机,别错过它,相机诱导,让这思维的火花碰撞、绽放。
[思考与对策]:
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非预设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上述情况,我觉得主要还是老师在教学预设时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不足,只重视应该的状态(学习的逻辑起点),而忽视现实的状态(学习的现实起点),造成教学预设不够充分,以至于对学生非预设的学习生成置若罔闻。如果是这样,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预设中,加强对学生现实起点的研究,使教学预设更吻合于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的最佳结合。“非预设生成”虽然会让教师感到有点棘手,但往往也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活动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表现。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被老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命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中让人感动。
因此,既然这部分学生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已经有所认识,我们何不让他们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通过个人的尝试,我发现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这种知识展现对于他们来说是激动人心的。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忱,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而老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抓住本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继续研究,给予解决。面对问题,不论是起点高或低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研究的行列,因为他们愿意享受这种因学习而带来的被重视的快乐。
后六人给我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他们在真正的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配合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桥中人,人人有希望,个个须努力,只有拼搏今天,才能拥有灿烂明天。”
1.先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做到用“旧知”引“新知”,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2.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3.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节课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师生之间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互有问答。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卡通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卡通人物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所以我选用咖啡猫来创设情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置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中,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从而喜欢数学。而本节课的情境创设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把问题赋予儿童化的色彩,使学生觉得好象不是在学习新的知识,而就是为了帮咖啡猫解决问题而寻找方法,所以学生都很乐意也很愿意主动去探究。
二、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去做才能产生效果。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节课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都是学生的智慧,然后让学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给每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现。
三、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因此,我在把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把教材的知识结论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的创新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不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课教学中也有待于修正的地方,在学生动手操作,想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时,学生的思路非常活跃,但有些同学没有明确转化的目的是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说能转化为两个三角形,有的说能转化成两个梯形……没有想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会不会计算,所以教师在这时,应重点强调: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长方形,这样目的明确了,当学生转化为长方形后,就易于发现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备学生,多想想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想法,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紧凑,让学生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学习最多的知识。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习了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遵循“猜想——验证——推导——应用”教学过程。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变、变、变”的游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脱口而出,我问他们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猜的”。数学结论必须通过验证才有它运用的价值,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让学生动手量、剪、拼、摆去研究,发现它的普遍规律。学生先用面积测量器量,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由此研究发现拼成后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充分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归纳、验证得出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参与,验证猜想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得到一种直观上的证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既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应用达到了认识过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异求新。
本节课教师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合作交流,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方法之多样,令老师惊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大“放”的力度。
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教师有些着急,“导”得过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使一些想法不太成熟的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会“倾听”的习惯,会倾听老师布置了哪些学习任务,会倾听同伴发出了哪些见解,这样才能在倾听与交流中学会新知,感受乐趣。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尽可能加大“放”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本教学设计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及仔细分析学生前测作业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面积的转化”是没有基础的,在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过程中进行了两次验证。第一次,让学生自己验证,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这是旧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新知,把新知转化成旧知的方法叫做“转化“。转化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得出转化的思想。第二次用转化的方法直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学会转化,便于对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教学。
这样的一个思路的设计充分顾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特征,让学生参与了整个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这节课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都是学生的智慧,然后让学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给每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为后继学习培养了能力与思维。
但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真正要落实到课堂、收到意想中的效果,还需要教师有老练而娴熟的课堂操控能力,本人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却是带着许多的遗憾结束课堂教学,那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做到扎实、有效,学生思维碰撞是那么的单一,反思原因,主要是许多的细节都没有按教学设计思路处理好。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习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遵循"猜想--验证--推导--应用"教学过程。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一道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学生脱口而出,列出算式,我问他们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猜的"。数学结论必须通过验证才有它运用的价值,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让学生动手量、剪、拼、摆去研究,发现它的普遍规律。学生先用面积测量器量,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由此研究发现拼成后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充分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归纳、验证得出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参与,验证猜想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得到一种直观上的证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既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应用达到了认识过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异求新。
本节课教师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合作交流,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方法之多样,令老师惊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有的`学生只限于平行四边形一个位置摆放,如果换角度剪、拼结果又会怎样?这一点教师引导不够到位。有的同学把平行四边形卷成一个圆筒,正好把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斜边重合在一起,然后她又把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斜边处沿高把三角形折起来,由此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再把这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发现规律。由于学生语言表达的不是太完整,我就没有深入领会她的意图。这说明教师的应变能力较差,有待于深入钻研教材,对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正确的估计。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一、借助游戏,使学生感知转化。
转化在数学学习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想,对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学习又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前游戏环节先用口令形式,进而改为用数字代替口令,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转化、认识转化。既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乐于参与。
二、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通过猜五年(2)班和五年(4)班清洁区的面积创设情境,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运用转化,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在学生理解了转化的基础上,提出“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同时让学生互相讨论,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转化成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通过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共同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
有待加强:
一、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没有“放”。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这个角色没有充当好。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让学生慢慢发现,适当引导即可。我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就带着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特点,得出公式。其实在备课中,我还是准备让学生多讲,通过发现、比较得出公式。不敢放,学生的主体性没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学生通过拼、剪后,示范拼剪过程时,应规范学生的操作过程。如当学生说沿着高剪时,带着学生先作平行四边形的高,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所以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由于是赛讲课,怕出错,因此教程基本按备的课来上,这是由于应变能力较差,有待于多钻研教材,做到备课时也要备学生,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正确的估计。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需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有得也有失。自认为胜利之处主要有:
一、体现同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摆正自身的位置,始终把同学放在主体的地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揭示知识的实质。能让同学先说、先做、先想的尽可能让同学去说、去做、去想。我则尽量为同学的说、想、做,营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同学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加才干,提高素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同学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出猜测: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来验证。爱因斯坦说过“学习是一种经历,是一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把自身“导演”的`角色扮演好,让同学去体验“剧情”的发展,去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他们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强化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同学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应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并通过应用,既可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发生兴趣。如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同学算一算墙面粉刷的面积以和所需涂料;解决一些简单的地面铺设地砖、草皮的问题。在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前,我用生活中买菜时用四舍五入来去零头的现象导入,练习时设计了一些求近似的光速、人口数问题,使同学感到学有所用。
人教版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本课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长方形磁条教学第7题。我先将磁性长方形框架吸在黑板上,描出其形状,然后拉动框架,再描出平行四边形。通过形象图示的观察,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看来直观感受胜于说教。
虽然本课变式练习较多,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大,反倒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单位换算成了作业难点,看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薄弱再次成为教学的瓶颈。因此再教时,我会在基本练习中补充单位换算(已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如果练习效果不佳,我还将对所有面积单位进行梳理,对换算方法进行复习。梳理图如下:
1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10000 平方厘米
×进率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率
同时,还可以把基本练习中的数据适当进行变化,以此来复习和巩固长度单位的换算。如可将第2小题的高改为1米3分米,将第3小题的高改为0.4分米。
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它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基础。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与它相等面积的长方形,从而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说出可以通过数格子和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下面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作铺垫。当让学生通过数方格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很容易数出面积,并且说出它的底和高的长度。我及时抓住这三个量,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它的面积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很快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要探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通过学生自学、动手画、剪拼这些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对学习要求中提出的第2、3个问题:转化后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各抒己见,充分阐述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乐于探索,敢于探索,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完这节课后,听课老师、评课的领导对本节课进行了评价,从这节课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面认真进行剖析:
1.课的开始复习内容过长,导致本节课新授知识部分时间不多。练习题与检测题进行的过于仓促,使基础不够好的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复习内容中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内容可以删去,在新课教学中体现出来。
2.复习部分长方形的面积的两种求法与通过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同时在课件中显示,进行比较,从而引入新课。
3.教学中某些环节的过渡不恰当。如: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数方格和利用公式求出来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数方格说出来后,可以说:除了数方格,那么能否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样存在一个面积公式呢?很自然为下面要推导的公式作准备。
4.学习要求的设计不够合理。我提出了两个学习要求:(1)自学课本第65页。(2)小组合作完成三个问题。两个要求要综合起来体现,让学生为了完成所出示的任务,自己通过看书,小组合作交流,边看边操作来完成。
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要加强学习,多听课、多请教,多与同科目老师交流,力争使自己在教学艺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一向发踊跃的潘晓迫不及待发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也有学生大声反驳:“不对,是底乘高。”我没有顺势评判他们的正误,而是让潘说想法。“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我心里不不由地赞叹:多好的逻辑推理!“这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我听妈妈说的。”“他们谁说的有理我们不妨研究一下。”
学生开始各自的研究……之后,大家汇报研究结果。
生1:我们画了长方形和平等四边形把它们剪了下来,再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了长方形。这样一比,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
生2拼成一个长方形,数这个长方形占的方格数就行了。这个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生3:我们画了一个平等四边形,和它的高,顺着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重新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用底乘高。
我们再来看看潘的表现:她拿着一个平行四边形学具走到讲台前:“我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请大家看—”说着,她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向两边拉,“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没变,可是它的面积变小了,所以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还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高也就变了,所以面积一定和高有关。”
有时,我们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往往启发、示范在前,为学生扫除一切障碍,或者对学生的错误置之不理,生怕“吹皱一池春水”。殊不知,一串串微弱的创造火花就在这小心呵护与视而不见中熄灭了。我们不妨让这可爱的错误“激起千层浪”,这正是创造力爆发前的契机,别错过它,相机诱导,让这思维的火花碰撞、绽放。
[思考与对策]:
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非预设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上述情况,我觉得主要还是老师在教学预设时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不足,只重视应该的状态(学习的逻辑起点),而忽视现实的状态(学习的现实起点),造成教学预设不够充分,以至于对学生非预设的学习生成置若罔闻。如果是这样,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预设中,加强对学生现实起点的研究,使教学预设更吻合于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的最佳结合。“非预设生成”虽然会让教师感到有点棘手,但往往也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活动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表现。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被老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命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中让人感动。
因此,既然这部分学生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已经有所认识,我们何不让他们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通过个人的尝试,我发现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这种知识展现对于他们来说是激动人心的。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忱,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而老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抓住本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继续研究,给予解决。面对问题,不论是起点高或低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研究的行列,因为他们愿意享受这种因学习而带来的被重视的快乐。
后六人给我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他们在真正的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配合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桥中人,人人有希望,个个须努力,只有拼搏今天,才能拥有灿烂明天。”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
一、借助游戏,使学生感知转化。
转化在数学学习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想,对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学习又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前游戏环节先用口令形式,进而改为用数字代替口令,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转化、认识转化。既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乐于参与。
二、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通过猜五年(2)班和五年(4)班清洁区的面积创设情境,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运用转化,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在学生理解了转化的基础上,提出“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同时让学生互相讨论,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转化成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通过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共同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
有待加强:
一、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没有“放”。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这个角色没有充当好。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让学生慢慢发现,适当引导即可。我怕完不成教
学任务,就带着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特点,得出公式。其实在备课中,我还是准备让学生多讲,通过发现、比较得出公式。不敢放,学生的主体性没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学生通过拼、剪后,示范拼剪过程时,应规范学生的操作过程。如当学生说沿着高剪时,带着学生先作平行四边形的高,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所以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由于是赛讲课,怕出错,因此教程基本按备的课来上,这是由于应变能力较差,有待于多钻研教材,做到备课时也要备学生,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正确的估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在我这节课中,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整个教育界现在都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所谓“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交往,生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在这节课中,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动手操作,推理与表达,并让小组到台前汇报,充分展示,开展小组学习竞赛。
三、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1、是让学生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通过板演强调书写格式。
2、是让学生判断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对与错,让学生明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对应的底和高相乘。
3、是计算两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评价让学生指导第二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计算。
4、是判断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明白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5、让学生知道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求底要用面积除以高;知道面积与底求高要用面积除以底。
6、让学生课后探究,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化,周长有没有变化,拓展学生思维。
不足:
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的体现不够完善。自己觉得在引导和组织学生上欠缺一些,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机智不够灵敏,这也是我今后所要重点刻苦钻研的一部分。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昨晚看到了天空有风老师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的课件,正好和我的进度吻合,今天上课借鉴了一把,感觉真好。
练习题的设计非常实用,如计算面积的第2小题,已知一个底是8分米,另一个底是6分米,这个底上的高是4分米,解这道题学生要选择对应的底和高,6分米和4分米,8分米这个条件在计算面积时没有用到,要让学生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对应的.底和高相乘。接下来,让学生算出8分米的底所对应的高,用刚刚计算过的面积÷底=高。解决问题的第2题:有甲、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乙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分米,高是底的一半。甲的高是2分米,它的底是多少分米?这种变式练习,很有必要,学生先求出乙的高,然后底×高=面积,再用面积÷底(8分米)=高。解决问题的第3题:一块底边长24米,高10米的平行四边形地面要贴瓷砖,每平方米需要贴6块瓷砖,这块地面一共需要多少块瓷砖?和第4题:一个平行四边形停车场,底是63米,高是25米,平均每辆车占地15平方米,这个停车场可停多少辆车?这学生通过对比,知道求了面积之后,什么情况用乘法?什么情况用除法计算。最后的考一考和比一比,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大;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的。
数学教材章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合作和讨论,使学生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有关的问题。
2、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同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合作交往能力。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推导得出计算公式,会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联系实际选择建房用地。
(1)利用绕城高速路建设中房屋拆迁转移的事例提问:小明家的房屋也被拆迁转移了,政府根据有关规定给它们一定的经济赔偿和一块新房建设用地。新房建设用地是在同一地段的两块地中选择(如图)。你会选择哪一块,为什么?
(2)联系刚才的选择地的情况,让学生比较两块地的大小情况。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的方法,如“数格子”,“剪拼比”等方法,同时提出:在剪拼比时你还能发现什么?
(3)引入课题: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块地一样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把两块地直接进行剪拼,比较呢?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两块地的大小情况呢……
二、探究新知
1、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引入:在刚才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那能不能把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呢?
(1)讲解相关的要求。明确小组研究要求。
(2)操作验证。巡视,个别指导。
(3)集体交流,得出三个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问:你剪拼成了什么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得出多种方法)
(4)明确各种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面积公式。
引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发现了什么(面积相等)我们还发现些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教师逐步点击交互,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用字母表示面积计算公式。
(6)小结。(明确转化的方法。)
2、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联系引入部分,提出利用计算的方法来比较那两块地的大小: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讨论后,给出底和高,进行计算。
(2)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次通过计算的方法说明两块地面积相等。
(3)试一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教学小结。进行推导:
(1)明确研究的要求。
(2)动手操作:根据要求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同组中相互交流。)
(3)得出多种方法,明确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没有改变,并逐步得出其它的相等的情况。
(4)结合媒体的剪拼过程的演示。
集体交流,进一步明确三个相等,得出面积计算公式。
(5)了解认识、明确:S=a×h,S=a·h或者S=ah。
(6)进行小结。
4、初步运用公式。
(1)教学试一试,(2)练一练。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进一步强化对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联系的认识。这是一个反向建构的过程。
2、练习二“第2题”。
可以先提问学生: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然后组织学生测量和计算,提醒他们测量时一般取整厘米数。
3、练习二“第3题”。
这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既让学生应用公式解决问题,也渗透了估测的方法。解答完后让学生明白:计算的结果只是这块菜地面积的近似值,而这样的近似值一般已能满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需要。
4、练习二“第5题”。
让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先独立思考,给学有能力的同学以锻炼思维的机会,然后让同桌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木框。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由发挥。)
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上述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选择建房用地,看到了平行四边形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对传统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方法作了大胆改进。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后调查发现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学想到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一方法。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干扰,大多数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条相邻边的乘积。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因为虽然第一个猜想的结果是错误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却是合理的,而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令人惊喜的是,有的同学竟能发现两种猜想有矛盾之处,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细想想,这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在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才得到"灵感"的,而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只有在相互讨论,各种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
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要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种答案显而易见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上述教学片断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想什么办法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这一问题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学生就开始思索、实践、猜想,并积极探求猜想的依据。当学生初步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公式能运用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个问题把学生引向了深入,这不仅使学生再次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同时更是一种科学态度的教育。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意识要倍加呵护与尊重,师生之间应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是等于两条邻边乘积还是等于底乘高?”“该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怎样用数方格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四)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这个片断的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而现有的教材较多地呈现了知识的结论,很少反映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把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把教材的知识结论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的创新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不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范文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习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遵循“猜想——验证——推导——应用”教学过程。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变、变、变”的游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脱口而出,我问他们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猜的”。数学结论必须通过验证才有它运用的价值,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让学生动手量、剪、拼、摆去研究,发现它的'普遍规律。学生先用面积测量器量,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由此研究发现拼成后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充分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归纳、验证得出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参与,验证猜想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得到一种直观上的证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既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应用达到了认识过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异求新。
本节课教师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合作交流,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方法之多样,令老师惊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大“放”的力度。
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教师有些着急,“导”得过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使一些想法不太成熟的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会“倾听”的习惯,会倾听老师布置了哪些学习任务,会倾听同伴发出了哪些见解,这样才能在倾听与交流中学会新知,感受乐趣。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尽可能加大“放”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