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那、背、跟、着、答、怕、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点: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生字词卡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
学习重点:
1.会读16个生字。
2.会写“要、先、思、很”。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学习1—2段。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
2.同座互相交流。
3.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孙中山背得这么流利,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那孙中山会怎么做呢?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3—4自然段。
2.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3.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重点:
1.学习3—4自然段。
2.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难点:
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卡。
二.学习3—4自然段。
过渡:面对不懂的问题,孙中山会怎么去做呢?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同座交流各自学习的情况。
3.全班讨论读懂的内容。
重点指导: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4指导朗读孙中山的话。
5.拓展训练: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三.朗读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什么道理?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
2.出示四个生字。
3.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4.重点字师范写。
5.生描写。
板书:4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勤学好问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语文三年级上册选读第一课《不懂就要问》
1、学习重点:
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2、学习难点是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
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3、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有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全班交流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6、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2、布置作业:
a、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b、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c、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D、把课文中你认为是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d%ng)”,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6、过渡: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师: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一人读孙中山先生的话,另一人读私塾先生的话,一人读旁白)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在分角色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师: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要、时、着、思、很、讲、把、面、怕”9个字,会认“懂、那、背、刚、勇、答、题”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教具: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
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基础备课个性备课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同坐合作读第一段和第二段,评选最佳合作小伙伴。
3、学生充分朗读第三段,重点指导:“他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鼓起勇气说:‘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体会孙中山先生勤学好问的精神。
4、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读最后一句。引出话题,你平时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评选勤学小星星。
四、扩充练习:
如果你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五、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那、背、跟、着、答、怕、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点: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生字词卡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
学习重点:
1、会读16个生字。
2、会写“要、先、思、很”。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学习1—2段。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
2、同座互相交流。
3、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孙中山背得这么流利,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那孙中山会怎么做呢?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3—4自然段。
2、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3、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重点:
1、学习3—4自然段。
2、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难点:
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卡。
二、学习3—4自然段。
过渡:面对不懂的问题,孙中山会怎么去做呢?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同座交流各自学习的情况。
3、全班讨论读懂的内容。
重点指导: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4、指导朗读孙中山的话。
5、拓展训练: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三、朗读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什么道理?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
2、出示四个生字。
3、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4、重点字师范写。
5、生描写。
板书:4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勤学好问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d%ng)”,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6.过渡: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他们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也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但课文所写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要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背景知识。知识与能力:
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过程与方法:
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学习边读边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写有相关句子或段落的字条,生字卡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把学校不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
不懂就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后来怎样?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
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7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学生交流。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2—5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
6、7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①男女生轮读句子。 ②齐读句子。 ③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孙中山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了四个目标。课堂上,我围绕目标,参考教学设计,将教学分四个环节实施。
第一步,我针对孩子对“私塾”比较陌生,借助学校这个话题引
出“私塾”,让学生知道旧时的私塾就是现在的学校,学生对私塾的好奇心被勾起,我趁机让他们学习课文第二节,了解私塾,然后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似乎身临私塾,学习效果特别好。第二步,我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学习剩下的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入了解”,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指导学生读熟、读好句子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遇到问题是怎么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向孙中山学习。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进步,这就使我节省了预计用来指导朗读的时间。但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还很欠缺。这一点在往后的课堂上我要激发学生的思索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利用孩子“好问”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引导。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样的课文是略读课文和怎样学习略读课文,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课文的学习要求,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学建议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尽量放手,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难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孙中山的相关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了解孙中山的生平经历,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切入课文
1、同学们,在学习上你们有哪些好习惯?(学生畅所欲言)
2、我国有许多科学家、伟人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一个(出示孙中山的照片,交流资料)。孙中山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跟他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指出“*”,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标识吗?带有这个标识的课文叫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应该怎样学呢?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即可。除了课文后双横线内的字,如果文中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擂台赛读等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课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所背的书的意思的故事。)
三、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1、指名读课文。
交流: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句话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照例、壮着胆子”等词语体会孙中山是如何学习的。
(1)通过同学们的反应:“高声念书、吓呆了、鸦雀无声”来体会同学们的震惊、害怕,以及当时的紧张气氛。
(2)通过先生态度的变化:“拿着戒尺,厉声问、收起戒尺、讲得很详细”来体会先生被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精神所打动。
在学生提问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问题不重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四、朗读欣赏,升华情感
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很新鲜,找出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觉得新鲜。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说说因为你的好问或不好问,得到了哪些益处或遭到了哪些损失。
梳理板书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勤学好问读书求理
教学感悟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由讨论中学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动脑筋思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从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一)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巩固复习生字新词,会听写字词。
(三)做课后作业练习第3题,看拼音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看拼音写句子,完成课后练习3,提高拼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1)课文中的问句和感叹句,要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句话反映了孙中山认为胡里胡涂背没有用这一看法,要用反问表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这句话是那个同学不明白孙中山怎么敢问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得稍重些,表示出恳求、期待的语气。
(2)第三段是一个长句,要读出课堂上当时紧张的气氛。可按下面的停顿和重音来读。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二)巩固复习生字新词。(出示小黑板)
1.比一比,组词语。
列()孙()通()例()孔()诵()提()厉()堂()题()历()党()
2.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生字,再组词语。
董()________昭()________卷()________木()________
3.填空组词语。
弄清()摇头()胡里()连连()壮着()()无声
4.从下面的词语中各找出两组近义词和反义词填空。
照样认真糊涂详细马虎仔细明白照例
近义词:()——()()——()反义词:()——()()——()
5.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看拼音写句子。
(1)心里拼读,对齐拼音写汉字,默读句子。
(2)指名读拼音写出两句话,纠正错的,再齐读。
(三)听写本课生字词。
(四)作业。
1.把听写中的错词各改三遍。
2.写课堂练习题。
3.熟读课文。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师: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一人读孙中山先生的话,另一人读私塾先生的话,一人读旁白)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在分角色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师: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
板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分页标题#e#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不懂就要问的语文教案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师: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一人读孙中山先生的话,另一人读私塾先生的`话,一人读旁白)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在分角色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师: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
板书设计 :
略
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三年级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三年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一)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巩固复习生字新词,会听写字词。
(三)做课后作业练习第3题,看拼音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看拼音写句子,完成课后练习3,提高拼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1)课文中的问句和感叹句,要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句话反映了孙中山认为胡里胡涂背没有用这一看法,要用反问表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这句话是那个同学不明白孙中山怎么敢问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得稍重些,表示出恳求、期待的语气。
(2)第三段是一个长句,要读出课堂上当时紧张的气氛。可按下面的停顿和重音来读。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二)巩固复习生字新词。(出示小黑板)
1.比一比,组词语。
列()孙()通()例()孔()诵()提()厉()堂()题()历()党()
2.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生字,再组词语。
董()________昭()________卷()________木()________
3.填空组词语。
弄清()摇头()胡里()连连()壮着()()无声
4.从下面的词语中各找出两组近义词和反义词填空。
照样认真糊涂详细马虎仔细明白照例
近义词:()——()()——()反义词:()——()()——()
5.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看拼音写句子。
(1)心里拼读,对齐拼音写汉字,默读句子。
(2)指名读拼音写出两句话,纠正错的,再齐读。
(三)听写本课生字词。
(四)作业。
1.把听写中的错词各改三遍。
2.写课堂练习题。
3.熟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6.过渡: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小学语文第四册不懂就要问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第四册不懂就要问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二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师: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一人读孙中山先生的话,另一人读私塾先生的话,一人读旁白)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在分角色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师: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
板书设计: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