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羚羊木雕》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说,这节课若有几分品评价值的话,在于思想上,教者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学,有效地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做法中,也力图围绕以下几点:一是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必要环节,使小组活动避免形式化点缀的色彩,真正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体会、探究的有益过程;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让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来揣摩体会其事件中的个性特点,使学生更大程度深入文本的理解;三是在教师角色上,使教者成为选取支点撬动全文理解的主导者,使教者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点拨者,使教者成为引导学生思维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追问者,使教者成为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独立而正确思考的引导者。
当然,这些都是教者本节课中着力的目标,实践中的粗糙、牵强及自以为是处仍然显而易见。
一、一点纠结
《羚羊木雕》是家庭与亲情。本文是根据当代著名少儿作家张之路的作品《反悔》改编而成的(编者未经原作者同意)。我觉得除了“题目”改得让人觉得还有点意味之外,其余的改动我以为实在无法比及原文了。比如:原文中的“我”明显应该是个男孩,万方也铁定是个男孩——从文中描写的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看,完全就是男孩子的做派(有多处,易找到,不必细说)。而改编后的人称都变成了“她”,万方也改了名叫“万芳”,那些原本很精彩形象且贴切的描写真的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被较多删改、文中人物对话也作了一些改动,我觉得似乎都失了原作的意蕴,变得牵强。教学时挺纠结:该不该让原作登堂?是让孩子们对手中的教材永远保持敬畏之情还是勇敢地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的魄力?
二、一点收获
本课的朗读指导(主要是人物对话的揣摩朗读)我借鉴了名师的做法,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吧,很是过了一把当“导演”的瘾,效果真的不错。还有,让我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潜能真是不可低估,不得不自我安慰解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一点突破
教参、许多教学案例对本文的主旨做了各种探求,多是师生一道总结出“我”(孩子)重情重义,父母(大人)重财轻义,也有个别老师认为文章恰是批评孩子重友情轻亲情的青春期心理。其实原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出明显的感情倾向,编者也只借“我”的慨叹表达孩子内心的纠结难受而已。我只有读,反复地读,还意外读到原作者关于创作此文的说明。一直读到自己认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才敢带领孩子们一路探寻。
第一步:讨论“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第二步:组织辩论“究竟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用心倾听,不急于表态和评价。)
第三步:教师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态度,承认他们的正确观点,对期间孩子们表达的片面观点做出分析评价,帮助纠正错误认识。 如:“父母重财轻义”、“既送出就不能要回来”等就是片面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父母与羚羊木雕的经历和感情,但从文字当中也能辨析出羚羊木雕确实是很贵重的物品。这样贵重的物品小孩子本来就不该轻易送给朋友的。而且文中也没用金钱来描述它的贵重,也许是它承载的纪念意义特别重呢!所以父母想要回羚羊木雕并不能因此就说他们“轻义”。反而这件事上恰恰让人感觉在孩子那里亲情往往被忽视,而“友情”却被孩子异常重视。——分享文章《一碗馄炖》。
“既送出就不能要回”这不应该成为无条件的承诺。做错了就该改正,能挽回的尽量挽回,而且真正的朋友之间没有什么不可以说开的。说“既送出就不能要回”可以理解成孩子死要面子的表现。) 第四步:拓展讨论:你认为该怎么妥善处理这件事呢? (不去附和“我”的抱怨,有了积极的目标,孩子们一定能圆满的解决问题,这就是本文带给孩子们的“珍贵礼物”。)
最后一步,和孩子们共同分享:我们其实可以从羚羊木雕事件中获得许多启示。羚羊木雕是贵重的、友情和亲情更是无比珍贵的,可最珍贵的还是我们的成长。随着我们不断长大,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往往并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世间的事也并非只有黑白之分。我们要懂得,做一个决定之前,要学会冷静、理性地做出判断,不能单凭一时脑热冲动。我们须勇敢,若真是做错了事情,要想办法弥补,尽量妥善地把事情处理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突然感觉自己、孩子们和作品本身一齐变得厚重了许多,是很幸福的体验。
1、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意的启示。
一、 导入
二、 整体把握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万芳,被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很伤心。]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 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 : 确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 准备辩论提纲。
第二课时
辩论。辩论30分钟,评议10分钟,评议先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小结,尤其肯定摆事实讲道理,并掌握好说话分寸的同学。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与亲人、友人关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远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孩子对父母,对师长必须为命是听,似乎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到今天,开放、交流、改革成为社会的主题曲,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当然会随之而行。课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层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甚至于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会文化变化的例证。课文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不就是孩子轻轻的反击吗?
一、一点纠结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与亲情。本文是根据当代著名少儿作家张之路的作品《反悔》改编而成的(编者未经原作者同意)。我觉得除了“题目”改得让人觉得还有点意味之外,其余的改动我以为实在无法比及原文了。比如:原文中的“我”明显应该是个男孩,万方也铁定是个男孩,从文中描写的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看,完全就是男孩子的做派(有多处,易找到,不必细说)。而改编后的人称都变成了“她”,万方也改了名叫“万芳”,那些原本很精彩形象且贴切的描写真的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被较多删改、文中人物对话也作了一些改动,我觉得似乎都失了原作的意蕴,变得牵强。教学时挺纠结:该不该让原作登堂?是让孩子们对手中的教材永远保持敬畏之情还是勇敢地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的魄力?
二、一点收获
本课的朗读指导(主要是人物对话的揣摩朗读)我借鉴了名师的做法,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吧,很是过了一把当“导演”的瘾,效果真的不错。还有,让我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潜能真是不可低估,不得不自我安慰解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一点突破
教参、许多教学案例对本文的主旨做了各种探求,多是师生一道总结出“我”(孩子)重情重义,父母(大人)重财轻义,也有个别老师认为文章恰是批评孩子重友情轻亲情的青春期心理。其实原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出明显的感情倾向,编者也只借“我”的慨叹表达孩子内心的纠结难受而已。我只有读,反复地读,还意外读到原作者关于创作此文的说明。一直读到自己认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才敢带领孩子们一路探寻。
第一步:讨论“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第二步:组织辩论“究竟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用心倾听,不急于表态和评价。)
第三步:教师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态度,承认他们的正确观点,对期间孩子们表达的片面观点做出分析评价,帮助纠正错误认识。
如:“父母重财轻义”、“既送出就不能要回来”等就是片面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父母与羚羊木雕的`经历和感情,但从文字当中也能辨析出羚羊木雕确实是很贵重的物品。这样贵重的物品小孩子本来就不该轻易送给朋友的。而且文中也没用金钱来描述它的贵重,也许是它承载的纪念意义特别重呢!所以父母想要回羚羊木雕并不能因此就说他们“轻义”。反而这件事上恰恰让人感觉在孩子那里亲情往往被忽视,而“友情”却被孩子异常重视。
“既送出就不能要回”这不应该成为无条件的承诺。做错了就该改正,能挽回的尽量挽回,而且真正的朋友之间没有什么不可以说开的。说“既送出就不能要回”可以理解成孩子死要面子的表现。)
第四步:拓展讨论:你认为该怎么妥善处理这件事呢?
(不去附和“我”的抱怨,有了积极的目标,孩子们一定能圆满的解决问题,这就是本文带给孩子们的“珍贵礼物”。)
最后一步,和孩子们共同分享:我们其实可以从羚羊木雕事件中获得许多启示。羚羊木雕是贵重的、友情和亲情更是无比珍贵的,可最珍贵的还是我们的成长。随着我们不断长大,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往往并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世间的事也并非只有黑白之分。我们要懂得,做一个决定之前,要学会冷静、理性地做出判断,不能单凭一时脑热冲动。我们须勇敢,若真是做错了事情,要想办法弥补,尽量妥善地把事情处理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突然感觉自己、孩子们和作品本身一齐变得厚重了许多,是很幸福的体验。
课前我在想:《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是精读课,该让学生讲什么主要内容呢?讲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吗?为人物的是非对错争辩吗?在《风筝》一文主讲了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这课应不必再重点讲人物描写了。所以我把这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由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大家学习,第二课时全班辩论。
上课的前一天,我印发了预习单给学生,让同学们按照预习单上的内容去预习课文。然后让同学们民主推荐两位学生出来当“小老师”。我把这两位“小老师”带到办公室,告诉他们如何备课,上课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帮他们解决自己还不懂得问题。
开始上课了,第一个上讲台的“小老师”显然有点紧张,不过台下的学生非常配合,几分钟过后,“小老师”慢慢进入角色了,姿态有模有样,激励学生回答问题也很有方法,思维清晰,组织有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在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的环节,我本以为没人敢上,结果却是抢着要表演,最后连这位“小老师”也忍不住加入了表演行列。他们演得很投入,效果很不错。第二个“小老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也大大方方地登上了讲台。她要为大家讲解的是深入探究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她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一下这三个问题要问的内容,然后分组让同学们讨论5分钟。同学们讨论很激烈。对于“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你认为“我”有错吗?“这个问题。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我”重情重义,在这件事中没错;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我”太不尊重父母,有点不懂事,是有错的。“小老师”在这里没有妄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说出自己观点的理由,把握得很好。在对第三个问题“你认为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你自己倾向哪一方呢?”同学们又产生了分歧。有人说倾向文中的“奶奶”,有人说倾向“我”,有人说倾向“万芳,还有人说倾向“我的父母”。有同学说的很有道理,也有同学说的有些牵强,甚至有同学理解错了问题,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小老师”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这个时候只有我这位老师站出来解围了。
从这堂课的效果来看,虽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问题的研讨不够深入,学生老师的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点评,我插话太多等等。但两位小老师表现得很有教师风范,落落大方,而且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很高,讨论、发言都很积极,学习气氛和谐。从整体来看,初次尝试达能到这种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过对于这种模式,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现在是老师先出好预习单和教学内容,其实,等以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模式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尝试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即让学生自主备课上课,我想长期训练下去,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
所以,老师放手,让学生来当老师,不仅可以解放老师,学生也可以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类似的家庭问题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体验情感、体验感悟:在上课之初,我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畅谈自己对“友谊”的认识、感受,认识到“友谊”的可贵,为下面理解文章的中心打下基础。对于礼物该不该送人,平时和父母发生了分歧时要怎样做,双方怎么样做才能避免这样不愉快的结局发生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我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激活升华,课外延伸,鼓励学生体验积累。
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能让学生学习处理与家人关系的方法,这对正处于萌动期、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也许,这就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了。
因势利导,合作探究,倡导学生体验思维、体验创新。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这一课时是这样做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了几个研究主题,供他们探究。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学生不断地升华学习体验,创新思维被激活了。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父母心目中特别珍视的羚羊木雕,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不是很充分,不够尊重孩子友谊,在利与友谊的天平上出现了倾斜,孩子不得不服从父母的安排,心灵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作为子女来讲,也有教训可吸取的。从小不懂事,事先不征求父母的意见,凡事不与父母商量,擅自作主张,做法毕竟也有欠考虑和不周全之处,也是造成这一不愉快事件的因素。
缺乏语言赏析。这是本次讲课最为欠缺的一步。讨论多了,就没有顾不上语言赏析了。其实,本文成功运用了多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传神地体现了人物性格,应当引导学生仔细赏析。这一点我做得不好。
这个班本来就两级分化,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没有什么收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面不够广,反思原因在于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更好地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教学中没有及时的引导,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反思让我认识到,要艺术地评价学习不好的学生,给这部分学生展示的机会,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如果在赏析的基础上再用几分钟让学生练笔,描写某个特定场景中的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那就能更体现语文的特色了。还有,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续写一个结尾,“我”回家了,父母会怎么样呢?写完后,与家长进行交流、探讨,并把与家长的共识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体验再次得到升华,实现了学生的有意识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是我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下次我会努力改进的。
课文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父母逼她反悔,使她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她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对这样重点句子的理解没有处理得很好,学生没有说到点子上,而且没有条理,很零乱。课后我认真反思,问题在于我的启发不是很到位,以后在备课时我会注意。
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在组织教学上,由于本文的讨论、辩论相对多了些,学生各抒己见,像杨周一、韩天琪、王炎等思维活跃的学生,没有叫他,他急了就说,别的学生也跟着说,课上有些乱,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点欠缺。
课前我在想:《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是精读课,该让学生讲什么主要内容呢?讲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吗?为人物的是非对错争辩吗?在《风筝》一文主讲了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这课应不必再重点讲人物描写了。所以我把这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由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大家学习,第二课时全班辩论。
上课的前一天,我印发了预习单给学生,让同学们按照预习单上的内容去预习课文。然后让同学们民主推荐两位学生出来当“小老师”。我把这两位“小老师”带到办公室,告诉他们如何备课,上课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帮他们解决自己还不懂得问题。
开始上课了,第一个上讲台的“小老师”显然有点紧张,不过台下的学生非常配合,几分钟过后,“小老师”慢慢进入角色了,姿态有模有样,激励学生回答问题也很有方法,思维清晰,组织有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在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的环节,我本以为没人敢上,结果却是抢着要表演,最后连这位“小老师”也忍不住加入了表演行列。他们演得很投入,效果很不错。第二个“小老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也大大方方地登上了讲台。她要为大家讲解的是深入探究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她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一下这三个问题要问的内容,然后分组让同学们讨论5分钟。同学们讨论很激烈。对于“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你认为“我”有错吗?“这个问题。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我”重情重义,在这件事中没错;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我”太不尊重父母,有点不懂事,是有错的。“小老师”在这里没有妄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说出自己观点的`理由,把握得很好。在对第三个问题“你认为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你自己倾向哪一方呢?”同学们又产生了分歧。有人说倾向文中的“奶奶”,有人说倾向“我”,有人说倾向“万芳,还有人说倾向“我的父母”。有同学说的很有道理,也有同学说的有些牵强,甚至有同学理解错了问题,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小老师”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这个时候只有我这位老师站出来解围了。
从这堂课的效果来看,虽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问题的研讨不够深入,学生老师的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点评,我插话太多等等。但两位小老师表现得很有教师风范,落落大方,而且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很高,讨论、发言都很积极,学习气氛和谐。从整体来看,初次尝试达能到这种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过对于这种模式,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现在是老师先出好预习单和教学内容,其实,等以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模式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尝试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即让学生自主备课上课,我想长期训练下去,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
所以,老师放手,让学生来当老师,不仅可以解放老师,学生也可以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新课标出台以来,教育界一直在倡导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个地方各个老师在实施上都遇到不少麻烦,也不知如何才算是真正的生本课堂。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原来的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主记的教学模式。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教师累死,学生苦死”的课堂局面。想着想着很自然就想到了魏书生,在他的课堂上,老师是那么的'轻松,学生是那么的积极,甚至老师经常不在,学生也能自觉学习,而且效果照样好,这让我非常崇敬他,于是我就开始琢磨如何让学生大胆活跃起来,主动讨论解决难题,再让懂的同学去教不懂得同学。
想法出来后,我就开始在班上试行,首先是设立了一个课前三分钟演讲栏目,叫“今日推荐”,每位学生按学号先后,每节语文课前进行推荐演讲,可以是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也可以是好人好事等等,下一学号的同学进行点评打分。这样,每位同学都有上讲台演讲的机会,我也多给点鼓励,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可以得到一些提高。第二个做法就是在讲课的时候留一两个环节让学生上讲台来充当老师,学会为不懂的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胆量,提到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一听都很兴奋,但一开始没几个同学敢上讲台,或者是上了讲台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讲话,要么就直接把答案讲诉出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样课堂往往出不了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想,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前确定“小老师”人选,再加以培训指导才上岗。
在一次科组会上,我把我正在试行教学想法说了一下,很多老师都很赞同,认为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后来再经过我们初一备课组老师的商定,决定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学生授课”模式,并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
这次,我上的这篇《羚羊木雕》就是这种模式的初步探索。整堂课几乎都由学生掌控。但在课前,首先是由我自己出好预习单,制定好了学习目标和上课的内容,让同学们按照预习单上的提示提前预习课文。再确定好两位“小老师”,课后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写好自己上课的程序和步骤,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还有智慧的碰撞。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两位“小老师”表现都非常出色,大胆大方,思维清晰,课堂调配能力也较强。学生们也都非常配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问题的研讨不够深入,学生老师的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点评等等。
不过整体来看,初次尝试达能到这种效果已经是比较满意的。对于这种模式,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现在是老师先出好预习单和教学内容,其实,等以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模式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尝试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即让学生自主备课上课,我想长期训练下去,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课堂就完完全全交给学生,老师不管了。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他们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还要有必要的评价。这样,我认为才算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这节课我想从两个方面去反思。
一、教学行为的反思
1、教学效果的反思
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类似的家庭问题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体验情感、体验感悟:在上课之初,我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畅谈自己对“友谊”的认识、感受,认识到“友谊”的可贵,为下面理解文章的中心打下基础。对于礼物该不该送人,平时和父母发生了分歧时要怎样做,双方怎么样做才能避免这样不愉快的结局发生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我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激活升华,课外延伸,鼓励学生体验积累。
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能让学生学习处理与家人关系的方法,这对正处于萌动期、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也许,这就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了。
因势利导,合作探究,倡导学生体验思维、体验创新。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这一课时是这样做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了几个研究主题,供他们探究。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学生不断地升华学习体验,创新思维被激活了。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父母心目中特别珍视的羚羊木雕,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不是很充分,不够尊重孩子友谊,在利与友谊的天平上出现了倾斜,孩子不得不服从父母的安排,心灵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作为子女来讲,也有教训可吸取的。从小不懂事,事先不征求父母的意见,凡事不与父母商量,擅自作主张,做法毕竟也有欠考虑和不周全之处,也是造成这一不愉快事件的因素。
缺乏语言赏析。这是本次讲课最为欠缺的一步。讨论多了,就没有顾不上语言赏析了。其实,本文成功运用了多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传神地体现了人物性格,应当引导学生仔细赏析。这一点我做得不好。
这个班本来就两级分化,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没有什么收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面不够广,反思原因在于我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更好地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教学中没有及时的引导,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反思让我认识到,要艺术地评价学习不好的学生,给这部分学生展示的机会,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如果在赏析的基础上再用几分钟让学生练笔,描写某个特定场景中的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那就能更体现语文的特色了。还有,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续写一个结尾,“我”回家了,父母会怎么样呢?写完后,与家长进行交流、探讨,并把与家长的共识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体验再次得到升华,实现了学生的有意识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是我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下次我会努力改进的。
课文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父母逼她反悔,使她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她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对这样重点句子的理解没有处理得很好,学生没有说到点子上,而且没有条理,很零乱。课后我认真反思,问题在于我的`启发不是很到位,以后在备课时我会注意。
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在组织教学上,由于本文的讨论、辩论相对多了些,学生各抒己见,像杨周一、韩天琪、王炎等思维活跃的学生,没有叫他,他急了就说,别的学生也跟着说,课上有些乱,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点欠缺。
2、教育教学的反思、
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介入讨论,该作哪些补充分析,对于要不要回礼物时,学生有这样的回答:
生1:礼物不是因为金钱才贵重,而是因为凝结友情才贵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认识这一点。
生2:物品失去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这是买不到的,所以做父母的也不能一味责怪孩子的不是。
生3:相反父母如能维护孩子友情,不去伤害它,比你送孩子礼物,更能使他欢心,因此父母不怪孩子,就会更好些。
从大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我觉察出学生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总在说别人不对,喜欢给家长挑刺,学生看到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处理“亲情”与“友情”关系上,有些偏颇。学生只是一味地指责家长的不对,对此,我便不动声色地引用文中的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我便以家长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探讨。随后,学生便从文中“我”的身上以及结自身的经历,认识到同龄身上的普遍存在的一些缺点,如意气用事,不懂得尊重父母等。我和学生真诚的沟通,交流意见和看法。课文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一个“全”字,就表明:“我”意识到“我”该承担一部分的责任,当然,父母也该承担一部分责任。“我”要承担未经父母同意就送木雕的责任,也要承担送木雕后伤父母心的责任。
我不是力霸课堂,主宰方向,而是以尊重、真诚、探求的态度看待问题、对待学生,认真听学生的想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可是,课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根据我们四处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都是独子,都在娇惯中长大的,他们只知道别人宽容他们,自己的心中却没有宽容的种子,就在这节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宽容的意见,全说父母不对。课上我只是做到了引导学生尊重父母,没有进一步地引导、启发学生学会宽容他人,就从宽容父母做起,宽容别人,也给自己一片天空。
还有一学生说:“谁都不怪,只怪那只羚羊太贵重,如果它不值钱,这件事还会发生吗?”对于这种论调,我不知该说它是对是错,只好说:“这位同学也说了自己的见解,很好。”还有一个女生质疑说:“文中的母亲因为孩子的裤子划了一个口子,就让孩子站着,我觉得太假了,我爸爸给我买了一只几千元的和田玉手镯,我不小心给摔碎了,我妈只是说我下次要小心,现在的家长关心的是学习,对于生活中的小事是不会太在意的。”我对这个学生的理解不置可否,我不知应该说什么才好。说明我的专业素质还要提高,教学策略还不精。
《羚羊木雕》的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在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学生对它很是感兴趣。另外,这篇课文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而且人物的神态、动作,尤其是语言十分地贴近人物身份、个性。文章内容含概量十分大,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取舍。因此,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以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为教学重点,以感知课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看法观点为教学难点。
在上述目标和内容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1、为让学生很好地将课文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我特别设计并十分注重了这次的课前准备。基于此文讲述的是作者成长过程中和学生同龄时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于是,我让学生在日记中谈谈自己上初中后在家中的变化,并且让他们写了一篇周记《我和我的父母》,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之间的一件事情。这次的课前准备,学生很感兴趣,也做得很认真,很多同学通过这次的日记和周记向我说了许多的心里话。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和他们的距离也拉得更近了,这让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对此文也更加感兴趣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现代的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个将外部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种内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因此,朗读应该说是现代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课前,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然后每六人为一组,进行各组间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读、自评、自讲,并评选出最佳的一组。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也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情节结构的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写法和作者的写法进行比较,从中学习此文情节结构的巧妙。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评述此文的环节,同学在发言中很机灵地说出了一个看法──课文很精彩,于是我顺藤摸瓜,抓住情节这一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时间和相应发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后,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排情节,将众多的安排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本文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
4、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但此文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遗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课文的复述的环节上,学生对课文的复述不到位,他们仍旧没能把握复述的必要环节和正确的方式,复述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很不行,无法融入文字,没能读出感情,对文字的表现能力也有待提高。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范文
《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思路体现了课改理念,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课堂人际关系和课堂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野发生了变化,真正体现了一种新课型、新思维、新方法。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爱。
一、 课型新,体现了课改理念
《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切着眼于学生,教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课堂三大步,一是读出自己——感知文章内容,这一步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读出与作品共鸣之处,这又高于一般层次的感知课文,使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就能获得一定的感受和体验,潜意识得到了发挥,这一步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第二步是读出问题——研究文章。这一步的'设计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问题来源于学生,又通过学生加以解决,这是课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第三步是延伸拓展——升华文章。师生共同设计说话的话题,学生自由选择话题交流,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又使文章的教学目标得到创新与落实。以上三步课堂形式,教者的教学思路,完全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的,真正把学生做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目标实,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节课我设计的知识目标是: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教学重点与知识目标一致。当学生提出要理解本文“描写人物方法”之后,我便指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这一写法,通过学生对话的形式,指导学生品味、揣摩,再配以创造性的朗读,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写法与写作的关系,重点实实在在得到了落实。在师生、生生问题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与提高,能力目标也得到了落实。同时怎样看待友谊与礼物这一思想感情或隐或显地伴随在课堂教学始终,思想目标得到了延伸。
三、学法活,体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我始终是以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的,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研讨,目的是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使学生能够愿意与老师平等交流,敢说真话,愿意表达,这样就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始终洋溢着一种民主的、轻松的、和谐的气氛,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教学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实,加上多媒体恰到好处的运用,课堂效果好。
我觉得课堂上最大的亮点,从老师方面看,教师的亲和力,加之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学生方面看,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谈出自己的观点,纯朴可爱,参与意识强。课堂师生互动,理解探究达到了最佳效果。
不足点:由于自己在摸索着进行课改,还是尝试阶段,所以课型的设计及一些问题的提出还有待于完善。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范文
对于这样很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具有一定思想性的文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争论,去学习。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圈定好一个“战场”,然后挑动学生在这个规定的战场中为了争夺一个明确的“高低”展开激烈的斗争。如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开辟了三个战场“插叙战场”“语言描写战场”和“道德探究战场”,挑动学生就“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对应哪些段落?”“这是怎样的一家人?这家人平时和谐吗?”“羚羊木雕该送还是不该送”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交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热情被很好的激发了起来,从之后的练习和写作训练上来看,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这堂课还有一个可行的思路,即模仿《新老娘舅》之类的现场调节真人秀节目,由学生分别担任当事人、调解员和观众调解员。以理清事件、分析当事人性格、找出矛盾关键、调节矛盾的顺序学习这篇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些遗憾和不足。如在一个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讲解“插叙”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了,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插叙好还是倒叙好?之后我更进一步的片面强调了“插叙”比“顺序”使文章来得更精彩。在课堂上就有同学指出插叙和顺序各有各的好,应当针对不同的故事内容选择不同的叙事顺序。这位学生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为了加深同学的印象而“矫枉过正”,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应当注重教学必备的科学性、严谨性。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1、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意的启示。
一、 导入
二、 整体把握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万芳,被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很伤心。]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 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 : 确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 准备辩论提纲。
第二课时
辩论。辩论30分钟,评议10分钟,评议先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小结,尤其肯定摆事实讲道理,并掌握好说话分寸的'同学。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与亲人、友人关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远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孩子对父母,对师长必须为命是听,似乎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到今天,开放、交流、改革成为社会的主题曲,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当然会随之而行。课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层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甚至于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会文化变化的例证。课文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不就是孩子轻轻的反击吗?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一课讲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的事情。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今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我将更大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细心体会课文排练课本剧,从而体验文中人物的丰富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正确与他人和家人沟通。本节课具有如下特点:
一、 通过课本剧的排练展示引领学生精心读课文揣摩课文中的人物
形象。开始设计本课时我想通过角色朗读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但总觉得学生一读就能理解本课内容,调动不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困惑了好几天,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分成四幕的课本剧,我灵机一动何不变角色朗读为课本剧排练展示。当我把学案发下去的时候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参与意识很强。各个小组出谋划策热火朝天地乐此不疲地排练,积极性空前高涨。排练时同组的学生就开始评价:“你在爸妈的逼迫下索回羚羊木雕表情应是痛苦无奈的,要低着头不敢看万芳的眼睛”等。课堂上学生们课本剧展示的也很精彩,表演的很细致语言表情动作符合情节要求,季德奎同学把爸爸的重钱轻义老成世故威严不可抗拒沉着内敛的性格通过对话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地演绎出来了;陶瑞雪同学把“我”对朋友的失信的痛苦无奈的心情通过表情表演地淋漓尽致,很多同学都有了精彩的表现。课本剧的展示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表演完后我又引领学生们点评,评价中再次走进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内心
二、 各小组的研讨问题明确简洁和他们表演课本剧的内容基本是相
对应的:
思考奶奶在整篇文章中,只蜻蜓点水地晃了两下,仔细到文中去找一找。请充分发挥想象,为奶奶设计“想说的话”。
二组: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父母的?你喜欢自己的父母吗?
三组:你是如何评价万芳的?万芳应不应该接受这份贵重礼物?
四组:你是如何评价“我”的?我把爸爸送我的礼物给万芳对不对?
五组:你认为我和万芳友谊受到破坏谁之过?父母和孩子应怎样相处?
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的充分,我一再强调要通过课文的内容的分析来谈观点和理由,不能随意发挥。张振雷同学对父母的分析很细腻准确,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语。爸妈重财轻义的特点表现在课文中是认为木雕是名贵的,送出去也要要回来。展示的形式也较丰富,有心灵告白、对联、讲析、创编课本剧。
三、尊重学生们的主观阅读感受,不强加给学生们老师的观点。万芳应不应该接受这份贵重礼物?我把爸爸送我的礼物给万芳对不对?
你认为我和万芳友谊受到破坏谁之过?这些问题我都允许学生们有不同的看法,不做谁是谁非的统一评价。只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懂得了要与父母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就可以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从尊重学生们的阅读主观感受开始。课堂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探究学风。
四、老师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都争着发言,不再是有老师点名学生才发言的那种语文课堂,师生的交流也很和谐。出现这种美好教学情景,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们通过课本剧对课文的内容了解的深刻扎实。有了扎扎实实的预习,才有课堂上顺畅的交流和对话。有了思维的“铺垫”,才有思维的“有效发展”。正像我们语文行家所讲的“学生不熟读课文不开讲”是颇有道理的。
2、思维定向而且集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的特点——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的揣摩表演展示来分析品味人物形象,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爸爸妈妈奶奶我对我送万芳羚羊木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到有关语句交流体会。”针对这个主问题,我又为每组设计了五个小问题,引导各个小组深入思考,不蔓不枝。有了思维指向,学生才会知道去做什么;有了集中的思维“时空”,学生才会把某个问题研究得透、研究得深。
3、思维的凭借实实在在,就是抓人物的'语言。我紧紧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找寻有关语句来思考问题。这个很朴实的做法,既符合思维的规律,又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4、老师的激励会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我的表扬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当看到学生灵动的思维,热情的发言,很有见地的理解时。教师相机的点评与激励,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得以认可,有一种思维的成就感。就是这样的表扬,把学生的思维持续不断地引向思维的天空。一句话,鼓励激活思维。
教学是一项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存在以下不足:老师对课文内容熟知不准确,奶奶在课文中就说了一句话,第二次是欲言又止。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出两处以致于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们茫然,耽误了时间。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没完成本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看上去板书词语与本节课关系不大,应有一个本篇文章的写法特点小结,因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总结。最后一幕的课本剧应加上个人独白更有利于文中“我”这一人物的形象理解,效果更好,遗憾的是我被帮学生指出这一不足。
语言是有温度的,语文是有情感的。真想给学生们一生难忘的终生受益的语文学习快乐,但总是力不从心受知识面和能力的局限难以做到。有时感到迷茫、愧疚和懈怠,当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单纯求知的眼睛时我又振作起来了,“吾将上下求索”竭尽全力营造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1、课型新,体现了课改理念
《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切着眼于学生,教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课堂三大步,一是读出自己——感知文章内容,这一步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读出与作品共鸣之处,这又高于一般层次的感知课文,使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就能获得一定的感受和体验,潜意识得到了发挥,这一步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第二步是读出问题——研究文章。这一步的设计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问题来源于学生,又通过学生加以解决,这是课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第三步是延伸拓展——升华文章。师生共同设计说话的话题,学生自由选择话题交流,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又使文章的教学目标得到创新与落实。以上三步课堂形式,教者的教学思路,完全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的`,真正把学生做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目标实,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节课我设计的知识目标是: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教学重点与知识目标一致。当学生提出要理解本文“描写人物方法”之后,我便指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这一写法,通过学生对话的形式,指导学生品味、揣摩,再配以创造性的朗读,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写法与写作的关系,重点实实在在得到了落实。在师生、生生问题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与提高,能力目标也得到了落实。同时怎样看待友谊与礼物这一思想感情或隐或显地伴随在课堂教学始终,思想目标得到了延伸。
三、学法活,体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我始终是以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的,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研讨,目的是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使学生能够愿意与老师平等交流,敢说真话,愿意表达,这样就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始终洋溢着一种民主的、轻松的、和谐的气氛,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教学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实,加上多媒体恰到好处的运用,课堂效果好。
我觉得课堂上最大的亮点,从老师方面看,教师的亲和力,加之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学生方面看,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谈出自己的观点,纯朴可爱,参与意识强。课堂师生互动,理解探究达到了最佳效果。
不足点:由于自己在摸索着进行课改,还是尝试阶段,所以课型的设计及一些问题的提出还有待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