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
意境:仪表从表面看仅是人的外包装,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
先秦佚名《国风·曹风·鸤鸠》原文: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译文:
布谷筑巢桑树上,养育许多小小鸟。贤明高尚的君子,仪容始终最美好。仪容始终最美好,内心坚定有节操。布谷筑巢桑树上,小鸟嬉闹在梅枝。贤明高尚的君子,腰间大带系素丝。腰间大带系素丝,头上帽儿黑皮饰。
布谷筑巢桑树上,小鸟欢叫酸枣间。贤明高尚的君子,仪容如一不改变。仪容如一不改变,各国学习好标杆。布谷筑巢桑树上,小鸟欢叫榛树间。贤明高尚的君子,全国民众好长官。全国民众好长官,祝他长寿万万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主旨及创作动机,历来有众多说法,其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说赞美,一说讽刺。此诗从字面传达的信息来看,确实是颂扬“淑人君子”而无刺意,但文学作品由于欣赏理解角度不同,若说此诗反面文章正面做,那也可备一说。
作品赏析
全诗四章,都以鸤鸠及其子起兴,实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鸤鸠即布谷鸟,该鸟仁慈,处处催春耕,又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二是鸤鸠,始终如一,操守不变,与那些小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忽而在各种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鲜明对照。小鸟尚未成熟,故行动尚无一定之规。因此,各章的起兴既切题旨又含义深长。
各章起兴之后,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
首章就仪表而言,“如一”谓始终如一地威仪棣棣,包括庄重、整饬等,而不是指老是同一单调服饰。仪表从表面看仅是人的外包装,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也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
次章举“仪”之一端,丝带、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将“仪”之美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举一反三,想像出“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
《国风·曹风·鸤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曹风·鸤鸠
我也大不明白,查阅了一些东西。
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我先查的相关字。
可以互相讨论。尸鸠:即布谷鸟,传说它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
鸠占鹊巢:成语里的两种鸟,鹊和鸠,其中争议比较小的是鸠,这里的鸠不是指鸠鸽类的斑鸠。而是指俗称布谷鸟的一种杜鹃,古称鸤鸠。
吴代陆玑撰毛诗陆疏广要说:“鸠,鸤鸠也。今谓布谷。”
《诗经丶曹风》里也有用鸤鸠四处下蛋,来比喻儿子不在身边的篇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鸤鸠在桑,其子在棘…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诗经*曹风*尸鸠》上有四句诗:“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意思是说:贤良的人,他的仪态、行为是始终如一的;他的心犹如挽了结似地专一与牢固。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所谓平者,内怀尸鸠之恩,外执砥矢之心。”
《后汉书·袁绍传》:“惟陛下垂《尸鸠》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 李贤 注“《诗·国风》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叔人君子,其仪一兮。
’ 毛苌 注曰:‘尸鸠之养其子,旦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言善人君子执义亦如此。
’”按,今本《诗·曹风·鳲鸠》作“鳲鸠”。尸鸠,布谷鸟。
据说这种鸟哺育七只小鸟,早晨从上而下,傍晚从下而上,轮流反复,平均如一 尸鸠之平:比喻君主公平对待臣民。首先这句话引用的诗经上面的。
在此推测: 1、是否七兮是个区域名,和前面的在桑对应。(后排除哈,不过先放着) 2、怀疑是平字。
荀子处于时期用的字体是战国时期的赵国,用的是篆书,小篆倒是有些相似,如果原文有斑驳的话,可能真是“平”(如下图,我写的七和平) 3、那么推测的意思就是布谷鸟能对待每个孩子(有可能还不是他的孩子,鸠占鹊巢现在意思解释有谬误)都能公平,专一,君子也要仪表行事和内心一致,为“故君子结于一也。”做了个引用的论据。
其实我对于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也有疑问。不都是内视外视之类的么?。
可能以前的君子和现在的君子含义不一样吧。有疑惑总归是好的,代表咱思考啦。
希望能给你以启发。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鸤:音尸;鸤鸠,布谷鸟。古代传说布谷鸟饲养小鸟,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因而用以命官名。古代管理水土的官司空,曾称鸤鸠氏。
子:小鸟。
淑人:善人。
君子:尊称,代指有才有德的人,也用指在位的人。
仪:言行举止。
一:平均如一。
结:连结一起,团结不散。
弁:皮帽。
骐:青黑色的马,此代指帽子的颜色、纹饰。
忒:偏差。
【赏析】:
《鸤鸠》是首真正的讽刺诗。以鸤鸠平均如一,饲养小鸟作比,也可以说起兴,讽刺在位的淑人君子应该平均如一对待子民,尽管人处在不同地位,就像鸤鸠的小鸟都分在不同树上,而且诗人劝诫说能够平均如一对待臣民,可以成为周围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榜样,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君子怎么不会长年不哀呢?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