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如何评价诗经与爱情

发布时间: 2022-10-31 00:00:01

1.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看法及理解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

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

如《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

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可爱的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他来时见不着她,急得搔首踯躅。等到他发现姑娘已经来了而且情意深长的带给他一些礼物时,便大喜过望。

幽静的城角,情侣来调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爱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满了甜蜜,然而现实却给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许多束缚。

在那个时代男女的婚姻大事已经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参与,不再是完全的自由的了。《礼记·曲礼》中讲:“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礼记·坊记》中有:“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艺麻如之何?横从其母。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可见,那时对男女之情已经有所限制了。而具体到对女性而言,受到的束缚更多,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反父母的命令,《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丈夫生而愿为有官,女子考而愿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诗经》的爱情诗对于女性的描写是真实自然的,用“思无邪”来形容里面的感情真正是恰到好处。

另外,《诗经》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总集,里面记载的诗歌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我们从这些爱情诗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民间的风俗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诗歌的具体年代我们不甚清楚,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婚姻恋爱的风俗应该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各个诸侯国和不同的地区风俗也有所差异。

如评注者常说“郑声淫”,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只不过郑国的诗歌多是大胆表露男女之情的诗歌,只是更大胆更热烈而已。而从《褰裳》到《将仲子》,同为《郑风》又可以看到有所差别,前者更加开放,后者却顾虑重重,这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同,也许是因为作者身份不同,但总体来看,当时的婚姻制度并非如后来封建时期有严格的规定,较之封建时期还是相对自由的。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

2. 结合诗经谈谈对婚姻爱情的看法

关于诗经想必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里面所传达的爱情较为纯朴,乃是纯碎的男欢女爱,不过因为是当时的背景下造就的 诗经,不免带上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价值观,比如三从四德等传统观念也有渗透在其中。显而易见,诗经的爱情价值观已然不能存在于我们现今的社会之中,社会在进步,各种主流价值观也在进步,婚姻爱情亦是如此,虽然诗经中的背后价值观已经不能再使用,不过其间关于男女青涩纯朴爱情还是可取的!毕竟在现今难觅踪影。

万事不可一概而论,结合时代特征考虑比较好。

3. 读《诗经》两首对“爱情”的理解 300字

婚姻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更为常见,《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礼赞了纯洁自由的爱情,肯定了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习俗。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无端隔水抛帘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的初恋羞涩;"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灵相通;"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热恋烦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坚贞不渝……这些深情地倾诉,一定会在你我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使我们立刻沉浸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一片爱的温馨里,也会因"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境界,心胸变得更开阔。

使我们情绪在诗的情与美中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婚姻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更为常见,爱情诗几乎可以说和爱情本身一样,青春永驻,万古常新。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书中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出现的"、"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是人的本性,这种关系没有人想去阻碍,这是最自然的事,最必然的事。" 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代,《诗经》中就保留了大量的爱情诗。

《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绝唱的诗句,一直涤荡着有情人的心灵。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

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

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礼赞了纯洁自由的爱情,肯定了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习俗。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倚靠夫妻来战胜灾害,希望家庭和睦。娶妻是头等大事,妻子的内在素质决定了家庭的未来。

细读《诗经》中的情爱诗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爱情的过程:从一个人情感的萌动,开始慢慢去寻觅,然后找到意中人,然后相互试探,相互寻找,最后觉得很融洽而结婚。结婚以后,或过得很快乐,或者因为种种的原因而导致分离,因此,整个《诗经》中男女的情歌,我们可以说它实际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圆满的追寻过程。

所谓圆满,《易经》在解释天地之间的开辟、在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产生时,就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成六十四翼的抽象道理进行了诠释。如果从这六十四而开始化生为万物,再众品纷呈,众物纷杂,而天地万物一切就此产生。

换句话说,按《易经》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造是来自于太极而衍生的两仪。而所谓两仪就是阴阳,阳者为男阴者为女。

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男女之间去找到一个贴切的,成为一个圆形的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称为圆满。因此,如何去寻找这个圆满呢?当然,就必须要去追寻。

这个追寻的过程就是一个寻爱的过程,所以,整个男女之间的爱情,本来就是一场追寻的过程。《诗经》第一首《关雎》,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历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而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而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包含了从说媒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相思,从起风波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

4. 征求《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见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诗经目录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小雅·鹿鸣之什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鸿雁之什 小雅·节南山之什 小雅·谷风之什 小雅·甫田之什 小雅·鱼藻之什 小雅·都人士之什 大雅·荡之什 大雅·文王之什 大雅·生民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商颂 鲁颂·駉之什 其中有很多都是描写爱情的, 最为著名的就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等等等等。不同的诗篇有着不同的含义, 和对爱情的不同见解。

若要一一细说,一下子也说不完, 我留下一个网址供你参考 /shici/shijing/。

5. 用诗经的一句话评价涓生和子君的爱情

《郑风·将仲子》表现了执着的爱情、心底的抗争: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以上是从两个人的爱情出发的,我个人纵观全篇却不觉得他们的爱情有多美好,子君是活生生的牺牲品,封建礼教葬送了他的幸福,而诗经是孔子删批的,孔子又最崇尚封建礼教,可以说是创始人了,怎么可能让反对封建礼教的作品出现呢?所以在诗经中想要找到完全符合子君与涓生故事的句子,应该不是很容易吧,恐怕通读过诗三百的人才能确切的回答你的问题。

6. 诗经中的爱情诗及其解析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31616564。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

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

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

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

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

7. 怎样点评《诗经》两首‘蒹葭’和‘关雎’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温馨提示:
本文【如何评价诗经与爱情】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