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秦国

发布时间: 2022-10-30 10:18:01

1. 诗经关于秦朝祭司的

诗经是记录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那时候还没有到秦朝,不存在记载秦朝祭司这是诗经关于祭祀的资料,希望能帮到LL~ 《诗经》中的祭祀诗的基本内容是写的人神相接,上通天帝,通过赞颂神灵来祈福禳灾。

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写到祭祀或者用于祭祀的诗歌都是祭祀诗,但这种说法有点过于宽泛,如果这样,有些史诗、农事诗也就变成了祭祀诗了。所以我们还是取狭义之解的祭祀诗,即“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

《诗经》的祭祀诗主要集中在《颂》中。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

祭祀诗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一、《诗经》中的祭祀诗是建立在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原始宗教观念的基础之上的。“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环境的一切变化,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

在他们的眼中,万物有灵,除了祭祀祖先的灵魂,之外,还有天地、山川、河岳皆为可祭祀之物,于是祭祀诗就有了更多了内容。例如:《维清》: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称颂文王政无败乱极清明,文王典章是根本。

自从祭祀那上天,到有天下功竟成,这是周家的祥祯。《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说天生万物在岐山,为祭祀岐山之作。

《时迈》: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这首是武王周公巡守祭山川百神的诗作,诗中提到上天保佑周室,初用威力震动它,天下都害怕臣服,又来安宁神灵,依次祭河及岳神。《般》: “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这是周成王时颂武王巡狩祭祀河岳的一首诗,诗句气势充沛,赞颂周邦的美,封禅四岳大山小岭,九河合一依次往,普天之下巡遍,山川众神都配享。二、《诗经》中的祭祀诗是一种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狭隘的功利观念的宗教政治文学。

神灵产生于祭祀活动中对天地万物的存在认同,人们渴望神林的存在,希冀神灵能带给国家的富足和生活的安宁,而这样的渴望往往要通过国家的统治来加以实现,所以在人民们心中,天子就是受命于天,其意志是不可违背的,祭祀就为统治者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因而在祭祀诗中,很多篇章都体现出它的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宗教政治功利性,成为专门歌功颂德的作品。例如《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诗中说:美在不停的运转,这岂不是光明呢!文王之德大而纯。

嘉言善道丰富我,我应该把它收聚尽,以制法度顺文王,曾孙后代都奉行。这是周公制礼时祭祀文王的诗,在这里,他极力赞颂文王之德,“于乎”,不光明吗?文王之施德教之无倦,美其于天同功。

《昊天有成命》: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昊天有成命,文王武王受命于天,成王积德而宽厚,巩固天下得到和平。”

《思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周公在祭祀周始祖后稷时称其德可配天,可于上天同祭祀。三、《诗经》中的祭祀诗中的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描绘。

画鬼神易,因为在人们的心中,鬼神无定形,中国的上古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鬼神的形象大抵都是比较模糊,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感念,而没有具体的形象,如对“天”的解释,“天者,清也,虚也,大也”,人们的心中,盘古开的那片天地是气,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这种理解和西方的看法不同。

希腊神话中对神的形象刻画十分具体生动。如宙斯、赫拉、阿佛洛狄忒、普罗米修斯,个个都是十分鲜活的形象,威力神的凶恶、河神俄刻阿诺斯的怯懦神使赫耳墨斯的奴性,都栩栩如生,而《诗经》中的缺少这样的形象刻画,在《周颂》中写了文王之德,武王之自强,,但并没有作细致生动的描写,仅仅用称颂的口气来表明他们的功德,使得这些“先王”、“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这也表明了中国人对神与人的心灵关系的认识、审美情趣不同与外国。

《诗经》祭祀诗只是整部著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是我国诗歌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些,至少可以从一个方面了解周代的政治思想和上古的宗教文化,但上面所讲的内容,也只是一点浅见,《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人们的思想,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说得清楚的,今后还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参考自新华网陕西频道。

2. 带有秦字的诗经,越多越好

《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秦国民歌。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此诗赞颂了即将参加作战的将士,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秦哀公赋此诗,表示同意申包胥的请求,决定出兵抗吴救楚。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作品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⑴。王于兴师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⑶!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⑷。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⑸!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⑹。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⑺,与子偕行⑻!

词句注释

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指指秦君。

⑶同仇:共同对敌。

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白话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3. 描写秦国的诗

《诗经·秦风·小戎》

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断,于是秦襄公奉周天子之命,率兵讨伐西戎,夺地数百里,既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又增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小戎》所写内容,虽与上面所说史实有关,但不等于说本诗就是直接赞美秦襄公,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凯旋归来。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原 文 译 文

小戎俴收1, 轻型战车浅车厢,

五楘梁辀2。五条皮带扎辕上。

游环胁驱3, 马背有环胁有扣,

阴靷鋈续4。引车带环白铜镶。

文茵畅毂5, 虎皮褥子长车毂,

驾我骐馵6。花马驾车白蹄扬。

言念君子7, 思念夫君人品好,

温其如玉8。性情温和玉一样。

在其板屋9, 他去从军住板屋,

乱我心曲10。使我心乱真惆怅。

四牡孔阜11, 四匹公马壮又高,

六辔在手12。手中缰绳攥六条。

骐骝是中13, 青马红马中间驾,

騧骊是骖14。黄马黑马两边跑。

龙盾之合15, 龙纹盾牌双合起,

鋈以觼軜16。内侧辔绳铜环套。

言念君子, 思念夫君人品好,

温其在邑17。温馨但恨边邑遥。

方何为期18? 几时才能回家来?

胡然我念之19! 怎能想他不心焦?

俴驷孔群20, 四马合群披甲轻,

厹矛鋈錞21。三棱矛柄套铜镦。

蒙伐有苑22, 盾牌上面绘鸟羽,

虎韔镂膺23。虎皮弓囊雕花纹。

交韔二弓24, 两弓相交插囊中,

竹闭绲縢25。竹制弓架缠紧绳。

言念君子, 思念夫君人品好,

载寝载兴26。睡下坐起心不定。

厌厌良人27, 温良文静我夫君,

秩秩德音28。明慧有礼传美名。

注 释

1.小戎:兵车。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俴(jiàn剑)收:浅的车厢。俴,浅;收,轸。四面束舆之木谓之轸。2.五楘(mù木):用皮革缠在车辕成X形,起加固和修饰作用。五,古文作X。梁辀(zhōu周):曲辕。3.游环:活动的环。设于辕马背上。协驱:一皮条,上系于衡,后系于轸,限制骖马内入。4.靷(yìn印):引车前行的皮革。鋈(wù误)续:以白铜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鋈,白铜;续,连续。5.文茵:虎皮坐垫。畅毂(ɡǔ古):长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6.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馵(zhù住):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7.言:乃。君子:指从军的丈夫。8.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9.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秦国多林,故以木房为多。此处代指西戎(今甘肃一带)。10.心曲:心灵深处。

11.牡:公马。孔:甚。阜:肥大。12.辔: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13.骝(líu留):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14.騧(ɡuā瓜):黄马黑嘴。骊:黑马。骖:车辕外侧二马称骖。15.龙盾:画龙的盾牌。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16.觼(jué决):有舌的环。軜(nà纳):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

17.邑:秦国的属邑。

18.方:将。期:指归期。

19.胡然:为什么。

20.俴驷:披薄金甲的四马。孔群:群马很协调。21.厹(qíu求)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錞(duì队):矛柄下端金属套。22.蒙:画杂乱的羽纹。伐:盾。苑(yūn晕):花纹。23.虎韔(chànɡ唱):虎皮弓囊。镂膺:在弓囊前刻花纹。24.交韔二弓: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交:互相交错;韔:用作动词,作"藏"讲。25.闭:弓檠。竹制,弓卸弦后缚在弓里防损伤的用具。绲(ɡǔn滚):绳。縢(滕):缠束。

26.载寝载兴:又寝又兴,起卧不宁。27.厌厌:安静柔和貌。良人:指女子的丈夫。28.秩秩:有礼节,一说聪明多智貌。德音:好声誉。

4. 求秦国的诗词歌赋(或战国时代的,不要情情爱爱悲悲戚戚那种)

楼主真有想法,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关于秦风的所有内容,可以参考。

5. 据说秦国只有一首情诗

《诗经》是一部十分经典的诗歌总汇了,在这总汇之中,我独爱“风”,因为“风”是民间流传的东西,是最无矫饰最纯洁的东西,它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调笑时泼出的水花,;是思归怨妇帘上的弦月;是贫民伐坍坎坎的怒火;是迫于征战的游子望乡的一声长叹!

也许是自小政治思想工作被抓得过紧了,使我产生了逆反心理,我读书时总爱读些轻松自然的作品。去感受《狡童》里一心追求爱情的少女情窦初开食不知味的一腔相思;感受《褰裳》里的妙龄女子自信的浅笑;感受《硕人》的歌者对美人的倾慕之情。当我看到《野有死麇》时,不禁失笑,竟然想到了《半日谈》,虽然东西方文化背景大相径庭,但在上古作品中弥漫的自由纯洁的氛围却是异曲同工的。

在这些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击鼓》了。

击鼓

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声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这首诗十分完整详实地描写了一位出征士兵思乡思亲的心情,说明了常年征战对当时百姓生活的不良影响,使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时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更加导致社会整体秩序的恶性循环。

本诗是一首运思巧妙结构灵活的叙事诗,减少了诗中为便于吟唱的重叠词重复句,减少起兴手法的使用,使事件交待的更扼要脉络更清晰;这是“战争与爱情”题材古老精炼的版本。尤其是诗中第四节的一段回忆往事的诗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坚贞的爱情绝句。无论何时读到这十六个字,都会使人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让人忘却世事的功利纷争,去挽思这执着永恒的感情。这让我想起朴树的《白桦林》,想起某日曾见过的一幅相片:一对年轻的恋人紧拥着长眠在战争的废墟中,石油和利益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但没有什么能夺走他们的爱情。这,就是“说”吧,就是那句一诺千金的誓言吧!

今时今日,已少有人能一诺如季布。诺不能信,倒还罢了,哀就哀在诗人明明不能信守誓言,仍要许下誓言,辜负了誓言,又不感到一丝丝的愧疚。君不见遍地的尔虞吾诈,空头支票。及至时下,连感情也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人在乎能否“与子偕老”,没有人感怀于“不我信兮”。迂腐的宋朝泯灭了《诗经》的自由,可口可乐消灭了《诗经》的纯真,这是《诗经》的悲哀,也是华夏文化的悲哀。

中国如解放了的裹脚飞速地成长着畸形,我在这双天足的敦护里吃着汉堡读着《诗经》,还时不时地感慨古国文明的沦落,实在连自己都觉得矫情。

6. 诗经国风秦风

你好。

《诗经 秦风》:秦风是诸侯国秦国的民歌。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7. 关于“秦朝”的诗有哪些

有许多,记载最完整的要数《诗经》,屈原的诗词,当然,屈原的诗词流失的也多。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先秦,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秦诗经

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滂。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政自称始皇帝,从此有了皇帝一词语。国号秦,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

秦朝的简介

国号

周孝王封给他附庸,附庸小国号就叫秦。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国号继续使用。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中国的王朝称呼。由于统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称。

秦国号的来源:

先来看看古文字当中的秦字怎么写的,以及最早的字书当中的秦,是怎么解释的。在最早的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两个解释,1、伯益之后所封国。2、禾名。伯益就是益,是大禹治水的助手,曾经被禹选为继承人,后来被禹的儿子杀了,因为秦人把益认作自己的祖先,所以伯益之后所封国。禾名,就是禾苗的名字。

那么哪个是本意呢?我们先看一下秦字的写法,我们选择了四个字体,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秦国的大篆,秦朝的小篆。大篆和小篆的上部,以及小篆的下部,已经变形了,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甲骨文和金文,秦字的下部是两个禾,象形的是禾苗在密植丛生长在一起,上部的中间,像宝葫芦一样的字符,象形的是禾苗的禾穗,是朝天生长的,我们知道一般的禾穗会弯下来,上部的左右好像一对爪子一样的东西,表示双手收获,从字形来看,秦应该是密植丛生禾穗向天的禾。

我们回到《说文解字》,把秦这个字列在禾部,禾是表意的符号,我们基本可以断定,秦这个字的初义是禾,而不是国号,这个密植丛生禾穗向天的禾,是一种什么植物?经过考证禾是指现在称作草谷或者毛谷的禾本科优质牧草,猫尾草,马和骡子最喜欢吃,这种牧草在我们今天的西北、东北和华北还有种植。

秦国号和秦人立国的历史密切相关,秦人的立国始于非子,按照《史记》的记载,说非子住在犬丘,今天的天水市和礼县一带,善于养马,周孝王听说以后,就把非子召来,让他为周王室养马,非子在汧水和渭水之间,大概是陕西宝鸡一带,马养的是膘肥体壮,而且繁殖率很高,周天很高兴,就把非子召来,说你的祖先伯益为舜帝主持驯养牲畜,牲畜的繁殖率很高,所以舜帝就赏给他一块土地,又赐他姓赢,现在也养的这么好,朕也封给你一块土地,作为附庸吧。

秦作为一种政治实体,正式开始于非子,大约是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6年,这个附庸小国,国号就叫秦。这个叫秦的牧草在当时很重要,非子的地位很低,只不过是一个马夫,封给他附庸是很难想象的,附庸是比诸侯小的国,为了纪念这份荣耀,为了标志立国的根本,所以国号就叫秦。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秦国】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