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闻一多评诗经

发布时间: 2022-07-31 21:57:23

1. 人们为什么评价闻一多是诗人,学者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史上,闻一多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属于第二代新诗写作者,虽不是新诗的开创者,却是新诗开山劈岭的拓进者。从1920年9月,他在《清华周刊》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至1930年搁笔,共出版了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数量不多,但字字珠玑,篇篇精品。

闻一多与徐志摩等利用《晨报》副刊每周出《诗镌》一次,进行新诗探索。由于他们讲求修辞,用律严格,后来被称为“格律派”,为新诗早期发展的三大流派之一(另两派为自由派与象征派)。他著名的《死水》一诗,努力想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统统融于诗中。徐志摩曾坦承自己在诗歌创作上受到过闻一多的启发,他说:“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闻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

闻一多的诗歌以大胆新奇的艺术手法,将内在的情感和精巧的构思融为一体,风格沉郁凝重,语言绚丽工整,对新格律题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后人创作新诗提供了范式。闻一多对诗歌的另一重大建树,就是对新诗理论的探索。针对新诗初创时期所出现的种种弊端,闻一多在新诗创作的同时,撰写了系列论文,发表自己对新诗的见解。从1921年到1926年,闻一多相继发表了《敬告落伍的诗家》、《评本学年〈周刊〉里的诗》、《诗底音节研究》、《律诗底研究》、《〈冬夜〉评论》、《〈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泰果尔批评》和《诗的格律》等系列诗评文章。尤其是在《诗的格律》这一堪称格律诗理论纲领性文章中,提出系统的新格律诗理论,奠定了诗歌理论的基础。闻一多的这两部诗集和关于新诗理论的论述,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新诗史上不朽的地位,成为“五四”以来中国诗坛三大流派之一的格律诗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学术研究领域,闻一多较之同时代学者起步较晚,且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从1928年起开始学术研究,到1944年共计17年学术研究生涯中,在古代神话、《楚辞》、《诗经》、汉乐府诗、唐诗、古文字等诸多领域,都有极具开拓性、突破性的建树。他的研究成果自成一家之言,在以上几个学科的研究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可以说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

2. 闻一多的简短评价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

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名家评价闻一多先生:•“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郭沫若)•“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毛泽东)•“严谨的治学精神,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民主的笃信,对广大人民的热爱。”(吴晗)•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周恩来)。

3. 郭沫若对闻一多的评价是什么

“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这是郭沫若在开明版《闻一多全集》序言中,对闻一多的研究工作的评价。

《闻一多全集》前言评价说:“闻一多是在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新诗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闻一多的成就并不限于新诗创作和提倡新格律诗理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界和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遍的震动。”

“他的研究不仅考索赅博、扎实可信,而且大胆开拓、新见叠出;在《诗经》、《楚辞》、《庄子》、唐诗及神话等领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自成一家言。因此在以上几个学科的研究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闻一多在《周易》、《诗经》、《楚辞》、《庄子》及唐诗、神话、古文字等诸多研究领域中,作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闻一多的著述,生前结集出版的很少,大多散见于多种报刊之中。闻一多去世后,在朱自清主持下,编辑了《闻一多全集》,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9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除此之外,闻一多尚有大量未刊遗作手稿,由家属捐赠北京图书馆收藏。

闻一多早年以《红烛》、《死水》两诗集著名于世;中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绩卓著,享誉海内外;后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腐败强烈不满,拍案而起,成为遐迩闻名的民主斗士。

诗人、学者、斗士,三种气质集于他一身,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间最短,但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不失为一个斗士。

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并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人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闻一多:诗人的心 学者的魂

4. 评价概述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代表作《死水》,《红烛》名家评价闻一多先生:•“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郭沫若)•“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毛泽东)•“严谨的治学精神,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民主的笃信,对广大人民的热爱。”

(吴晗)•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周恩来)。

温馨提示:
本文【闻一多评诗经】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