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的意思是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 迹。
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 都忘了。比喻忘本,即忘记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 物的本源。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 五年》。晋国大夫籍谈出身于一个世代掌管文物典籍 的贵族之家。
“籍”这个姓氏就是由他们世袭的职 务得名的。只是到了籍谈这里,他已不大管理文 物典籍了,对晋国的历史也了解得很少。
昭公十五年,东周景王夫人去世了,各诸侯国 都按照礼仪,派专使前去吊唁,并献上珍贵的礼 品。籍谈与大夫荀砾作为晋国的特使,也来参加 葬礼,但是却没有带什么礼物。
周景王心中十分 不悦,决定要对晋使施加一些压力。葬礼后,周景王特别设宴招待两位晋国特使。
宴席上,周景王用鲁国朝贡的酒壶为他们斟酒,并 夸奖说:“这青铜壶真是很珍贵啊。”然后,又装作 不经意地问道:“别国都有物品进贡王室,为什么 独独晋国没有进贡呢?” 荀砾答不上来,籍谈也没有思想准备,随口就 说:“陛下,各诸侯国在受封时都曾得到过王室的 大量赏赐,而晋国僻处深山,与蛮夷为邻,从未受 过王室的赏赐。
而且我们的财力物力对付这些蛮 夷的入侵都还紧张,哪有什么器物可以献给陛 下啊?” 周景王听后,不满地说:“你太健忘了吧!晋 国的始祖唐叔不就是我们成王的弟弟吗?从那时 起晋国就不断受到周王室的赏赐。你的祖先是晋 国的司典,你也是当今管理晋国典籍的正卿,怎么 会对这些史实这样无知啊。
”说得籍谈无话可答, 也无脸再待下去了,于是,不等席终就告辞而 去了。籍谈走后,周景王对左右的大臣们说:“籍谈 大约要绝后了吧,竟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数典而忘其祖)!”。
典故: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晋怎么没有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
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
扩展资料
数典忘祖是一个成语,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近义词:崇洋媚外
反义词:饮水思源
崇洋媚外,汉语成语,释义为推崇除了本国以外的所有人或事物,讨好与巴结外国人,向外国人献媚。
饮水思源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出自庾信《徵调曲》。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数典忘祖
【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典忘祖 ( shǔ diǎn wàng zǔ )
解 释 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数典而忘其祖。”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示 例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枚祖籍慈溪,为兄部民,因生长杭州,~。”
近义词 崇洋媚外
反义词 饮水思源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一次,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宴席间,周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
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希望你满意
【拼 音】 shǔ diǎn wàng zǔ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copy忘其祖。” 【解 释】
数:数着说;典:百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度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知贬义,用于人 【示 例】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枚祖籍慈溪,为兄部民,因生长杭州,数典忘祖。”
【近义词】崇洋媚外
【反道义词】 饮水思源
典故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
【释义】数:数说着,典:典籍。
查找着典籍,却忘了自己祖宗的职责。【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夫人穆后去世。
按照方仪,天子的夫人去世,各诸侯国都要派使者携带礼物前往京城去参加葬礼。晋国的籍谈作为荀砾的副使前往京城参加葬礼。
但晋王却没让他们带礼物去。周景王因此很不痛快,葬礼后设宴款待客人时,周景王故意用鲁国进贡的宝壶来斟酒,并别有用心地问荀砾:“别的诸侯国都进贡了礼物,为什么惟独你们晋国没有礼物?”荀砾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就向副使籍谈作了一个揖,示意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籍谈是晋国掌管典籍文书的官吏,对晋国的历史和典籍制度等都非常熟悉。籍谈就回答说:“当初各诸侯受封时都得到了王室赏赐的宝器,而晋国没有得到。
加上晋国处在深山僻壤,与戎狄等少数民族为邻,离王室又远,天子的威灵不能达到晋国,我们顺服戎狄都来不及,还怎么向王室贡献礼器?”周景王听了籍谈的话,感到很生气,说:“你忘记了吗?晋国的唐叔是周成王的弟弟,怎么会不赏赐礼器给他呢?唐叔接受了文王赏赐的鼓和车子,还接受了武王赏赐的皮甲,后来周襄王还赏赐了斧钺、香酒、弓箭和勇士给晋文公,晋文公还用它们来征服了东夏,这些不是赏赐是什么?你的祖先就是晋国掌管文物典籍的官员,你是掌管典籍的人的后代,现在也掌管着晋国的文物典籍,怎么会把这些都忘了?”籍谈听了,无法回答。宾客们都走了以后,周景王对左右侍臣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他列举祖上的典章制度,却忘记了祖先的职守。”
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数典而忘其祖.”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示例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枚祖籍慈溪,为兄部民,因生长杭州,.” 近义词 崇洋媚外 反义词 饮水思源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一次,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宴席间,周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