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緜相关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7-31 22:15:05

1. 诗经中(鳲鸠)问题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鸤:音尸;鸤鸠,布谷鸟。古代传说布谷鸟饲养小鸟,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因而用以命官名。古代管理水土的官司空,曾称鸤鸠氏。

子:小鸟。

淑人:善人。

君子:尊称,代指有才有德的人,也用指在位的人。

仪:言行举止。

一:平均如一。

结:连结一起,团结不散。

弁:皮帽。

骐:青黑色的马,此代指帽子的颜色、纹饰。

忒:偏差。

【赏析】:

《鸤鸠》是首真正的讽刺诗。以鸤鸠平均如一,饲养小鸟作比,也可以说起兴,讽刺在位的淑人君子应该平均如一对待子民,尽管人处在不同地位,就像鸤鸠的小鸟都分在不同树上,而且诗人劝诫说能够平均如一对待臣民,可以成为周围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榜样,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君子怎么不会长年不哀呢?

2. 文言文博尔术问题答案

父纳忽阿儿阑,与烈祖神元皇帝接境,敦睦邻好。

亦作“ 敦穆 ”。1.亲厚和睦。《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 明 方孝孺 《友于堂铭》序:“以友于名堂,盖有志乎敦睦者。”(2).指使亲厚和睦。《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 欧阳山 《三家巷》三五:“说来说去,无非是什么取缔排 日 运动,敦睦两国邦交那一套。”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3. 《毛诗序》提出了哪些基本的诗歌理论问题

《毛诗序》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诗歌专论.即此而言,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上所具有的开创之功,已经是十分令人瞩目的了.然而更重要的是,它首先注意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情感因素,并且明确地将情与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去论述产生诗歌的动因,提出了抒情言志的新观念. 《序》文一开始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就不仅是承传了先秦以来所认识到的诗歌是心志、怀抱等理性表现,而且阐明了理性表现要靠情感的萌动.固然心志用语言表现出来就是诗,但语言表现则须 情动 ,而且只是语言还不足以成为《诗经》中辞、乐、舞合一的 风 、雅 、颂 的诗,还须情感更强烈的 嗟叹 、长歌 、手舞足蹈.所以《序》文接着说: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进一步指出了诗歌在情感的强烈抒发过程中所创造的审美属性,以及由艺术美而引起的巨大感染力.应该说,《毛诗序》以上对《诗经》情感特质的论述,除了因为当时诗歌创作尚未从附属于音乐舞蹈的初始状态独立出来,成为自觉的语言艺术,故而表现出的混于乐、舞的局限性之外,就其本质而言,已经接近了文学自觉时期的诗歌理论.这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对后世诗论影响极大,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关于 诗缘情以绮靡 的 缘情说 理论就始于此. 但是,《毛诗序》以上对诗歌情感特质开创性的论述,在下面评议所谓《诗经》的 六义四始 时,却又陷进了先秦儒家 诗教 所论只能为礼义政教服务的怪圈中,而出现了矛盾和谬误.这段全文如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情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个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这里所说的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本来是无可厚非的.正由于诗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独特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陶冶性情的社会价值, 先王 才用之来完善道德,实施教化.这里并不存在,也不应该得出诗歌只能为道德、教化服务,而不能有其他诸如愉娱、审美作用的结论.但是《毛诗序》却恰恰得出了这一结论,提出要 发乎情,止乎礼义.于是便背离了前面所论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的广泛包容性,而退化为情感必须规范于人为的属于意识形态的 礼义 之内,失去了热情活跃富于创造力的自由驰骋,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因此,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这 情 就不再允许是真正属于本性的 情 ,而变为虚假的投合统治者专制口味的 情 ;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就成为诗歌创作唯一的目的和归宿,并且 刺 时,也一定要 主文而谲谏 ,闪烁其词、婉转委曲.总之,一切又回到了春秋后期孔子 思无邪 、温柔敦厚 的 诗教 中,前面情感论所放出的光芒也就开始暗淡了.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尖锐批评的: 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既非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 因此,在论述 六义四始 时,只涉及了与为王政教化服务的内容密切相关的 四始 : 风 、大雅 、小雅 、颂 ,至于艺术表现手法的 赋 、比 、兴 ,则只字未提.这样就又为后世俗儒完全屏弃情感,力主先秦落后的 言志说 打开了方便之门. 综上所述,《毛诗序》实际上是文学批评上的真知灼见与谬误保守主张的矛盾混合体,而无论是堪称卓越的情感阐发,还是落后错误的以志反情,都对后世诗论有深远影响.一篇专论中所以出现如此的自相矛盾,这大抵就是因为它并非出于一人之手的缘故.南朝宋时范晔著的《后汉书》,在《儒林列传》中说:初,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以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 又提出了卫宏于西汉、东汉儒学复古、谶纬之风最盛时期 作《毛诗序》 ,与东汉、三国时说法不一致.倘卫宏确实参与了《毛诗序》的文字加工,以当时的儒学甚至走上以神话为王权统治服务的程度,对西汉初期毛苌的论点妄加篡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4. 诗经中(鳲鸠)问题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鸤:音尸;鸤鸠,布谷鸟。古代传说布谷鸟饲养小鸟,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因而用以命官名。古代管理水土的官司空,曾称鸤鸠氏。

子:小鸟。

淑人:善人。

君子:尊称,代指有才有德的人,也用指在位的人。

仪:言行举止。

一:平均如一。

结:连结一起,团结不散。

弁:皮帽。

骐:青黑色的马,此代指帽子的颜色、纹饰。

忒:偏差。

【赏析】:

《鸤鸠》是首真正的讽刺诗。以鸤鸠平均如一,饲养小鸟作比,也可以说起兴,讽刺在位的淑人君子应该平均如一对待子民,尽管人处在不同地位,就像鸤鸠的小鸟都分在不同树上,而且诗人劝诫说能够平均如一对待臣民,可以成为周围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榜样,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君子怎么不会长年不哀呢?

5. 古文薛潭学沤的全文解释及相关问题

【原文】

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

(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5分) (1)牵强附会无法冻结《诗经》的美学生命,它的解读需要激情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2)不仅语言形式完美,而且充满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2.(5分) (1)吟咏既久,自然就能领悟。

(2)以诗化的语言诠解《诗经》,在不经意间实现诗意的转换。3.(4分) (1)《诗经》的白话语言不妨碍今人对诗境的领悟。

(2)翻译将对诗意的表现造成伤害。(或:对我国诗歌源头的《诗经》,翻译是一种大不敬。)

4.(4分) AB 解析: 1. 2. 3. 4.(A、作者认为“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能遏止。”B、文中的“王开林已经把自已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指的是王开林深入领悟诗作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

)评分标准:答对一个得2分。

7.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相关问题:(1)“竹帛(书籍)烟销帝业虚,

( 1 )章碣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焚书坑儒引发秦末农民战争。

这一认识不全面(或不正确)。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暴政:徭役繁重、刑罚严酷等等。

焚书坑儒仅仅是暴政的表面之一,不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 )这首诗认为汉武帝反击匈奴虽然历史意义很大,但是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了 50 多年的和平局面,其功劳胜过汉武帝。

(学生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给分)比如: 我同意此观点,和平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或者:我认为两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汉武帝反击匈奴取得胜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緜相关问题】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