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次北固山下是描写哪里的诗句

发布时间: 2022-07-31 22:26:59

1. 《次北固山下》的诗句是什么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2. 次北固山下 王湾中描写美景的诗句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描写美景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白话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王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3. 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那一句是有关描写‘水’的诗句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不仅妙在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尾联用一个设问句,抒发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编辑本段]注释 1.次:这里是停留的意思,指旅途中停宿。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地势险要,倚长江而立。

2.青山:北固山。3.客路:旅途。

4.潮平: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5.风正:指顺风。

6.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7.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8.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9.乡书:家信。10.何处达:送到什么地方。

11.归雁:归来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12.边:唐代口语,意同“处”,泛指某处。

13.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编辑本段]译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乘船,正朝著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春朝涌涨,江面与两岸齐平,船上的人视野开阔;风平浪静,大江直流,一帆独悬.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水已成露春意 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请他们抵去我对洛阳家人的问候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常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河岳英灵集》说诗人王湾“游吴中,作《江南意》(即本诗)。”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显系即景抒情之作。

“次”字,旅途停顿,此作“停宿”解。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横插江中,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

诗人家住洛阳,漫游江南,“往来吴、楚间(《唐才子传》)”。这里的俊秀开阔的景色让他大为惊叹。

但是,时近年关,旅次异地,又怎不催人顿起乡关何处之思!诗中透露出诗人丰富、诚挚、热烈而深沉的心灵世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以对偶句发端,工丽、跳脱。开篇概写旅况,融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苍茫感。

“客路”,点明自已客游在外,为全诗奠定基调。异地的旅次使诗人愁肠百结,泊舟北固山下,极目四望:旅客往来的驿路,从山中绕出,逶迤而上,遥接山顶,远远望去,似乎路在青山之外,可知前途尚远;回望长江,江水浩淼,连接天际,那迅疾飘行的小船,似乎一直飘到绿水前边,又隐隐约约寓托着因久别家园而悠然思“乡”之情结。

景极美,隐含的情极深。诗人特别注意选取构成画面的典型事物,创造出各种意象,精心安排,各得其所。

“青山”、“绿水”为世俗熟语,顺手拈来置于一个来自北国的南游者的视野之中,新鲜有味,意趣无穷,显得十分贴切自然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又为下面的状物抒情提供了背景缘由和壮阔的审美空间。寥寥数字,写出了人人眼中之景,道出了人人心里的话,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阔远的绝妙图画。

倘是诗人自已的船也在行驶,这些景色恐难领略了。然而,也正因为诗人泊舟山下,所以留心客路伸出青山,行舟前于绿水。

那逶迤宛转盘桓不尽的江流,如同踌躇烦乱的心思,错综纷繁,无由觅其端绪。接着,诗人以工笔状写北固山下江面特有的景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如果说首联写远望,那么颔联则是写近景。江潮上涨,水势升涌,与岸平齐,水面更显得开阔无边,江中行船顺风,一帆高挂。

“阔”字,指陈空间之辽远,水波漫漫,渺无边际。空茫静寂,清澹怡适。

“岸”是静的,“帆”是动的,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静中见动,使人愈添静穆之感。

王籍曾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美好。

4. 次北固山下是写的哪个季节

应是指冬末,春节前 江南冬暖而春早,故未到春天,潮水已起 而“归雁”只是因乡书不达,所寻求之寄托,可看作虚写,不指明季节 是五言律诗: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

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 咏史 三王德弥薄。

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

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

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

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

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

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

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

不如一缇萦。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

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

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

旧诗起初也是如此。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

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

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

5.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次北固山下》写的是冬末春初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6.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描写诗人

写景诗,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通过描写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的景色,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7. 次北固山下的名句是哪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选有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人中,王湾算不上是有特出成就的一个。但他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却得到同时代诗人们的激赏。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介道:“诗人以来,少有此句。”而玄宗朝开元年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亦有“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盛赞。那么,这句令王湾在盛唐诗坛得以占据一席的名句到底作何解呢?苏教版教科书的解释是这样的:“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涵自然理趣。”

这种解释源自《唐诗鉴赏辞典》:“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说这句诗“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无疑是正确的。

问题在于:这中间真的“蕴涵自然理趣”吗?“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何在?事实上,这样解释,在笔者读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意犹未尽的感觉。首先,这样解释忽略了诗中浓郁而又隐含的抒情性。

古人道:“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诗,是抒情的艺术。

在这里,人们往往只从炼字的角度赞赏“生”、“入”二字用得精当,而忽略了诗人在对时间的敏感中生发出来的寂寞无奈的归思,忽略了这句诗作为一个整体所蕴涵的抒情意境。试想一下:在烟波浩淼的大江中,诗人的一叶扁舟是何其渺小;拂晓时分,一轮淡漠的红日正从遥远的入海口朦胧地升起;诗人或许醒来好长一段时间了,江水碧绿,残夜微凉;此刻,诗人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逝,也感觉到了时间的静寂;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也即将开始,然而诗人还将继续这孤独无奈的漂泊。

本来,初生的海日与江岸春意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的美好,代表的是新的希望,但此刻诗人前路渺茫、归家无期,甚至连一封家书也无从寄出,于是诗人的心灵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对照,于是一种隐隐的酸楚与刺痛情不自禁地涌上了心头。而诗人的这种独特的感受,与所谓“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其次,诗有“体格性分之殊”。唐人尚意兴,宋人尚理趣。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亦说道:“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个论断无疑是鞭辟入里的。

作为情感的审美表现,初盛唐的诗歌追求的就是以诗人的情感、神思统摄物色万象,使之呈现为富有韵味的意境,往往具有一种与时代相辉映的雄浑壮大之美。那么,什么是理趣?简单说来,“理趣”就是哲理的意味。

就富有理趣的古诗所言,我们(包括学生)非常熟悉的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偶感》等。所以,如果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放在盛唐气象这个大背景中来理解,它也是重在意兴,而不应该是理趣。

再次,这种隐含在“感时”中的“伤别”,作为诗人的一种情感元素,它的呈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自始至终贯穿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历史长河中。例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千古传唱的名句,都蕴涵有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相同的乡愁主题,和相似的漂泊意象与意境。

从这一点看,王湾并不孤独。因为在他之前与之后,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诗人,有过相同的感悟,只是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一样罢了。

或许,甚至连片言只语都未曾留下,只是在某一个无名的山丘上,有过一个目送归鸿的背影,消失在薄暮时分。可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

8. 《次北固山下》的诗句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

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韵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评析】: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温馨提示:
本文【次北固山下是描写哪里的诗句】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