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居易存诗2800余首,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问刘十九》《买花》《望月有感》 《放言》 《池上》《缭绫》。
二、扩展知识: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3、作品简介:《白氏长庆集》,别集名。唐代白居易著。因编集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原为七十五卷,现存七十一卷。宋、明均有刻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白居易集》点校本。白居易生前就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长庆为穆宗年号),后改名《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余篇,分75卷,抄写5部,分藏子弟家,后散乱。今存71卷,共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近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分为前后两集,是他两次编集的。前集有“古调诗”九卷,“律诗” 八卷,后集有“格诗”四卷,“律诗”十一卷。“古调诗”即“格诗”,都是指古体诗。另外有一卷 题作“半格诗”,所收的诗,大体上都是古体,但常有对偶句,或者用平仄黏缀的散句。《白氏长庆集》所收诗,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共2800余首。讽谕诗是白氏诗歌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l0首等代表作。名篇如《观刈麦》、《卖炭翁》、《杜陵叟》、《轻肥》、《重赋》、《上阳白发人》等。此类诗作大多直赋其事,有的则托物喻言。闲适诗多用于表现闲情逸致,或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同风光,代表作有《适意》二首、《归田》三首等。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赏析】: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池上(唐) 白居易 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现在李白全集收录1010首 (6000-9000首那是陆游的成绩。)
一共1010首 李白全集 第一集(古诗五十九首) 第二集(乐府三十首) 第三集(乐府三十七首) 第四集(乐府四十四首) 第五集(乐府三十八首) 第六集(古近体诗二十八首) 第七集(古近体诗五十三首) 第八集(古近体诗四十三首) 第九集(古近体诗二十四首) 第十集(古近体诗三十二首) 第十一集(古近体诗二十五首) 第十二集(古近体诗二十五首) 第十三集(古近体诗二十六首) 第十四集(古近体诗三十四首) 第十五集(古近体诗二十一首) 第十六集(古近体诗四十四首) 第十七集(古近体诗三十三首) 第十八集(古近体诗三十二首) 第十九集(古近体诗六十首) 第二十集(古近体诗三十六首) 第二十一集(古近体诗五十八首) 第二十二集(古近体诗四十七首) 第二十三集(古近体诗六十三首) 第二十四集(古近体诗八十八首) 第二十五集(补遗三十首)。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