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有关壮族的古诗

发布时间: 2022-08-27 15:00:01

1. 广西壮族三月三 诗歌

我爱这漫天翻飞的大风车

我爱这鸳鸯戏水的绣花鞋

我爱这古色古香的“蓝靛色”

我爱这情意绵绵的彩绣球

我爱这流光溢彩的三月河

更爱这满山情深的三月歌

一首首“颠罗颠罗那”的神曲

一曲曲“哎依呀” 的美妙旋律

似乎看到歌仙刘三姐摆设的擂台歌圩

搅乱了王母娘娘蟠桃会的盛况

陶醉了成千上万远道而来的五彩歌迷

把远方贵客的脚步粘贴在这遥远的桂西土地

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热情豪爽

把幸福和亲情溶入五色飘香的糯米饭

把祝福和友情装进大红大紫的彩鸡蛋

把吉祥和欢乐藏满孩童的花肚囊

把美酒和佳肴敬献给父辈和兄长

把爱情和友谊表白得淋漓酣畅

这里的排歌如海

这里的人流如潮

这里的阳光灿烂

这里的月儿明亮

只要太阳光辉和月亮柔情洒满的地方

三月三歌节就成了人们心中一份永难割舍的情感

这里的歌声寄寓着壮家人的美好理想

是壮家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更是壮家人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希望

嘹亮的歌声唱出了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

小康和谐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2. 赞美少数民族的古诗词

汉满僳僳景颇壮 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 保安独龙京东乡 哈尼彝苗鄂伦春 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 基诺赫哲土布朗 塔塔尔白回土家 达斡尔畲黎珞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 哈萨克佤瑶撒拉 我国民族五十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 1、汉族 神农播下麒麟种,龙凤呈祥桃李圆。

秦汉雄风启唐宋,轩辕笑了五千年。2、蒙族 马头琴上卷胡风,龙骥曾惊罗马宫。

洒酒当歌敕勒草,白云落在奶茶中。3、鄂温克族 逐鹿山林纵马行,夜间篝火论峥嵘。

雪橇飞下兴安岭,谁跳依哈嫩舞迎? 4、鄂伦春族 萨满英姿白桦根,雪原熊舞舞雄浑。狍皮褥子作陪嫁,迎娶还须赛马奔。

5、达斡尔族 蝴蝶花开绕彩笆,长宫傍水抱山斜。蓝裙卷起情歌浪,小伙形随曲棍遐。

6、赫哲族 乌苏里水曲连波,浪上长袍豪气哦。吻额情牵千里马,客卿踏雪鲤鲟多。

7、朝鲜族 三江飘带舞天仙,金达莱红烧雪川。力士沾衣十八跌,放飞白鸽寄秋千。

8、满族 雪海茫茫一巨龙,八旗漫卷海关风。康乾回望汉唐路,马褂旗袍经纬通。

9、纳西族 大袖宽腰舞灵燕,玉龙驹啸玉龙山。祭天掬捧金沙水,松茸菌帽慰君闲。

10、藏族 顶天绽放一奇葩,屋脊撑开世界华。布达拉宫佛光照,文成公主播红霞。

11、僳僳族 温馨木屋赖高桩,敢向刀丛笑上苍。少女长裙自由舞,烟包飞载爱情扬。

12、彝族 天上星星数火把,少年跳月戏山翁。是谁咬肿傻哥手?阿妹传情一吻红。

13、普米族 放歌骏马忆羌笛,木楞房撑一柱天。抢个新娘来作主,四弦拨动美婵娟。

【014】白族 洱海苍山三月街,香茶谜底酒歌猜。樵哥眺望玉峰外,仙凤依稀云水来。

【015】独龙族 口弦奔涌独龙江,傍水依岩小竹窗。藤索悠悠浪上荡,踏歌唱稳两山桩。

【016】怒族 三月鲜花为谁放?洞中少女胜天骄。搂肩对饮同心酒,耳佩铜环带笑摇。

【017】阿昌族 鲜花思慕阿昌刀,窗下葫芦夜半谣。三月箫将爱桥搭,阿哥路上执阿娇。

【018】景颇族 木鼓芒锣慨而慷,千人足下舞铿锵。一声牛角长刀浪,蝶扇飘飘醉爱乡。

【019】德昂族 燕子飞来唱爱情,登枝怎与凤盈盈?相思鼓点不成舞,三管葫芦邀妹行。【020】佤族 木鼓惊天赖重锤,文身猛士踏奔雷。

流泉何故慕仙子?飞起青丝问舞魁。【021】柯尔克孜族 玛纳斯魂养劲根,白毡笑顶莽昆仑。

飞鹰叼起海中月,恰似行云御马奔。【022】壮族 三月歌圩歌万千,人间天籁绕山悬。

凤喉唱傻虎君目,飞起绣球羞莞然。【23】维吾尔族 姑娘扭起小蛮腰,小伙肩峰涌爱潮。

热瓦甫中奔牧马,天山深处雪莲娇。【024】回族 花儿怎地这般红?真主西来访夏宫。

但见东风沐杨柳,郑和拥浪探鸿蒙。【025】锡伯族 箭魂催动马蹄风,欲猎大雕绷满弓。

扳倒西山真猛士,贝伦舞后伴英雄。【026】俄罗斯族 与君一吻与君尊,踢踏长靴舞摆裙。

琴上冰河飘渺去,马车辙下种春芬。注:俄罗斯族人对客人行接吻礼,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027】 裕固族 箭不透心情透心,驼峰间拥两新人。白云似解琴弦意,降下天鹅配晋秦。

28、布朗族 丈夫从妻两心倾,天趣连成母子名。蝶舞精神君可识?小乘歌处叹文明。

29、哈尼族 白鹇亮翅把心偷,俏妹捶郎递笑眸。云下蘑菇天外韵,把乌一曲动欧洲。

30、乌孜别克族 斜格乃琴邀玉纱,抖肩盛放女人花。长衫策马白云处,丝路客来将饭抓。

31、塔塔尔族 踢踏情缘美目波,玉人比翼白天鹅。马车追着云霞唱,为娶姑娘先嫁哥。

3. 壮族古代文字

方块壮字

方块壮字又称古壮字,是壮族人民为了书写壮语借用汉字的字型或结构创造的文字。壮语叫做sawndip,是未成熟文字的意思。

最初创造的时代不明确,但7世纪已经存在,现在看得到的最早记录是唐代689年的石碑《六合坚固大宅颂》,迄今起码有1300年以上历史。根据民间流传的经文、诗词等书面记录、《古壮字字典》收载大约4900个字和大约1万种异体字。因为1957年以后,壮语有了应用罗马字的壮文,几乎不使用方块壮字,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地名上还沿用着岜(山的意思)或崬(森林的意思)等方块壮字,也有不少汉字字典收录这些字。

4. 关于民风的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方面的诗挺多的,好好看看。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没办法,字数太多,无法显示,只能这样了。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5. 关于吊脚楼的诗句

七律

西江苗寨看吊脚楼

千户参差依麓构,横穿白水响轻柔。

晴阳早已檐头挂,雨雾从来脚下遛。

耕作兴苗腾鼓韵,银雕饰寨竞歌喉。

幺姑拦道劝清酒,临别回眸梦自留。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6. 壮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

语言文字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

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语。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

另外,泰语、老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

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编辑本段壮医药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编辑本段壮锦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

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

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

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现在又改称为壮。壮锦 壮族有很古老的历史,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

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广西通志》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

编辑本段壮拳 壮拳,广西地方拳,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套路共三十五套,其套路短小,内容精炼。

结构严谨,动作朴实,拳刚势烈,下盘稳健,多短打,擅标掌,跳跃腿法少,进退以四门为径,常伴有壮语发声,借声助力,以气催力。练功方法多采用站桩,打沙包,树桩。

“插芭蕉”,“抓石抹手”,“走梅花桩”,“七步铁线基本桩功”等功法。编辑本段音乐艺术壮族民歌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着名歌手。壮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

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着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

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

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

壮乡民歌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

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

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歌圩 壮族歌圩 在壮语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岩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称。

多在农闲或春节、中秋等节日于山林坡地举行。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

通常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还举行抛绣球、碰彩蛋、放花炮等文娱活动。

歌圩是壮族古老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据。

7. 壮族歌谣总共有哪些

南宁壮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富,曲调多样,有世代传承的唱本或固定唱词,也有即兴随编随唱,开口成歌。

壮族聚居的坛洛、那龙、三塘3个乡的山歌多为五言四句一首,脚韵腰韵的互押,腔调有高腔、平腔、二声部3种;也有每首三句或十二句的勒脚歌。其中以仪式歌、情歌和儿歌最为流行。

仪式歌 仪式歌包括婚嫁、婴儿满月、丧葬、祭祀、待客、节日等仪式上所唱之歌。如出嫁歌:主要是表现姑娘出嫁前的复杂心情,表达妇女们在婚姻问题上的追求与苦恼,对婆家的惶惑与畏惧,对封建包办婚姻及其礼教的不满,抒发千百年来妇女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之声,对自主婚姻及美满生活的向往;也有的是哭诉依依母女情。

出嫁时,送嫁的姐妹们亦唱送嫁歌,请新娘拜堂歌,告别歌等。曲调委婉、情深意切,生动感人。

挽歌 壮族的老人死亡后,家里、房族及村中要为死者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在为死者守灵时,孝男孝女要吟唱挽歌,以哭声凄切为哀。吟唱的内容,多为诉说死者一生之功德和辛劳,告慰亡灵和嘱咐死者去阴间的注意事项,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依恋惜别之情。

挽歌一般无一定格律,亦无固定唱词,由吊孝者因人因事编唱,且哭且诉。此外还有道公超度亡灵所唱的《劝世歌》等。

情歌 壮族历来有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择偶之俗。每年春节、三月三以及婚嫁之时,是青年男女会歌的好时机。

情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性的盘歌,即表白自己尚未寻到对象,探问对方是否已有意中人,彼此以猜谜逗趣的方式,互探其歌才人品,表达自己的情怀,物色中意的情人。会歌一般多在村外或歌圩上进行,也有送嫁时在新郎家里对唱,时常通宵达旦。

另一种情歌是恋人之间倾诉挚爱之情,即在集体性的盘歌中觅到了意中人后,便约好下一次会面的时间和地点,并双双单独会唱,互诉衷情。儿歌 壮族的儿歌,一般多较短小,韵律节奏感强,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艺术手法上,运用反复重叠、互相对歌、联想夸张及拟人化等多种手法。南宁壮族儿歌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教育性儿歌:这类儿歌的内容以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知识为主,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增长他们的生活常识,培养他们的好思想、好习惯。

讽刺或针贬性儿歌:这类儿歌主要是讽刺或针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使他们从小就有凡事要辩别是非或善恶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珍惜美好的生活环境。如《后母憎前儿》、《吹烟鬼》等。

游艺性儿歌:这类儿歌是孩子们在嬉戏活动过程中边玩边唱的歌谣,它的歌词比较简单,趣味性强。歌谣是壮族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丰富和美化了生活,而且能培养人们敏捷的思维力和观察力,磨练胆识,扩大交际,增长各种知识。

在会歌活动中,有不少人虽不识字,但也能开口成歌,并涌现出许多歌技超群的山歌手。如那龙民间歌手卢志兴,1984年以来,多次参加南宁市和自治区举办的壮族"三月三"歌节,他以敏捷的思维,伶俐的口才,优美的声调和精湛的歌技,被评为优秀歌师。

各地文化部门还加强了对山歌的培植和辅导,那龙乡文化站组织的"务学山歌队",多次代表郊区和南宁市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壮族"三月三"歌节,获得好评。

温馨提示:
本文【有关壮族的古诗】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