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歌鉴赏的情感目标

发布时间: 2022-10-28 08:00:01

1. 诗词鉴赏中的思想情感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

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山水田园诗。

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羁旅思乡诗。

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

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

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

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

2. 如何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题目与题干

题目是一首诗的眼睛,通过题目,有时可以抓住整首诗的主旨,如以"别"、"送"、"忆"为题目,基本可以确定上反映离情的。另外,题干和注释,也能对我们理解整首诗提供帮助,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帮助。一定要认真对待。例:

山中留客 唐 高适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正面描写山景的只是第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并且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境界。因为本诗的重点是"留客",重点内容应在"留"上,又由于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客的目的是让客人欣赏山中的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山中美景。因此诗中舍去了山中泉石花木等具体景物。"弄"字赋予万物以和谐、活跃的情态和意趣。"莫为轻阴便拟归",点明"留"意,但只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必须激起客人心中的游兴。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如果说今天没有雨,但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经出现,这样很难打消客人的疑虑,因此后两句便说"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在这里作者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你怕天雨湿衣吗?天晴也会"沾衣","沾衣"虽然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境界啊!

此诗必须抓住题目中"留客"二字,才能明白诗中所写景物的用意,才能不会认为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

2.知人论世

高考命题,不会过多地涉及诗歌本身的背景知识,但有些是属于高中生应具备的历史大框架知识,命题人也不会回避。

比如:研读唐诗,要知道安史之乱,唐王朝由此由盛转衰,这也影响到诗坛的创作。乱前,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或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好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是侠少。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李颀、高适和岑参。或者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安史之乱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与此类似,研究宋词,就要知道统治者提倡填词,要知道柳永是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情景交融,在景色的描绘中抒发了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就要知道宋与金、元的对峙,要知道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就要知道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风的大变化,就要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将军,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需要注意的是,诗人的情感、思想甚至风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

3. 如何把握诗歌鉴赏的情感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世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有出处的诗句。

4. 诗歌鉴赏 意境 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境一般都是为了烘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谓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等等。比如诗人在平静的湖面上泛舟描写美景可能就是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平和,再结合平时熟知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经历等也许还能引申出他弃官之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等等等等(我的想象了……)。而反过来说一般诗人想要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很多都是借由写景、写事抒发出来的。这样营造出的意境也是为之后的抒情做的很好的铺垫。这是我的看法。所以你的老师说有些诗只表达了思想感情或者只渲染了意境,我不是很理解,最好举个例子~

至于你说有些写景的诗好像是有主观情感的却只用答意境,答了思想情感就是重复,我猜可能是题目的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不同。如果要求你答意境,那你答到“描写了一个……的画面,带给人……的感受”也就差不多了,但要是要求你答思想感情,那还得加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再深一层次就要结合作者背景谈谈,体现了诗人……的抱负啊追求啊精神之类的。

其实诗歌鉴赏的各种题型做多了就会慢慢形成一种答题的感觉,这种感觉说白了也就是摸清答题套路,把几种必用句型烂熟于胸的本领。还有就是审题的确很重要,应试教育下你答的东西离标准答案稍微偏一点也许就拿不到满分了。

温馨提示:
本文【诗歌鉴赏的情感目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