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古诗中的隐喻

发布时间: 2022-11-22 00:54:01

1. 怎样识别古诗中的隐喻

隐喻一般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格,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除用作修辞以外,更主要的则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法来使用。

诗人通过隐喻来表达自己更强烈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一种不能直接言说的思想,如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就不能直接在诗中明言,而得通过隐喻手法来婉转的流露出来。曹植《杂诗七首》“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此诗描写一位南国美人,其貌若桃花。可是那么漂亮的美人,却得不到君王的赏识,奈何时不久就会人老珠黄,姿色容颜将不复存在。

在这首诗中,南国美人是隐喻的本体。诗人对本体进行了精心刻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

那么这个喻体是什么呢?根据曹植所处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这个喻体就是他自己。曹植自小就才高志大,一生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他深得曹操的赏识和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其兄曹丕早已嫉妒其才,因此当曹丕继位当了皇帝之后对曹植一直猜忌压制,多次将他迁封到穷困区域,即使曹睿继位之后,也未能改变他的处境。虽然曹植一直表示愿奔驰前敌,为国效力,但始终未能得到曹丕父子的谅解与信任,导致他有才无处施,有力无处效。

那个美人的处境与遭遇,不正是曹植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隐喻吗?这就是隐喻艺术在诗中的运用,其特色很明显,是诗人精心构思和描绘的成果。这是诗人巧妙的利用美人的遭遇来暗喻自己的不得志,从而可以避免再次遭受到兄长的迫害。

诗人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忧伤、空灵虚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隐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非常广泛,其特点是选用一种本体进行精心的刻画描绘,用以来表述诗人的某种情思。

本体的选用,多是历史典故、传说故事、自然物象、人物经历等。中国古代诗歌隐喻非常广泛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非常丰富,比如“月亮”就会使人们联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独之情,“杨柳”则会使人们联想到朋友的依依惜别。

在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子就开始了对“喻”的研究与运用。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他的主要作品《文心雕龙》中第一次给比喻以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他认为“喻”的存在是以本体和喻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饰,也就是认为“喻”作为修辞格的作用。

继刘勰以后,对“喻”再次进行进一步阐释的人是宋人陈骙,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喻”的概念。而真正把隐喻用的炉火纯青的则是中国古代的那些诗人。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诗人在诗作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隐喻。诗人在诗中用隐喻除了像曹植那样怕受到迫害,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受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唐朝诗人王维在其诗歌中常常描述到“空”的意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薄暮空潭西,安禅制毒龙”。苏东坡也曾在著名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发出深深叹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诗句应该说都是受到了当时一些特殊社会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诗人的隐喻意象。

比如“西风”,“ 被西风吹尽, 了无尘运” (辛弃疾《满江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些地理环境的意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和叹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里,诗人以滚滚东去的江水来描述自己的愁绪之多,采用的隐喻是“忧愁是江水”。在这里,作者借助于滚滚东去的江水来摹状自己的种种愁苦,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化作满江春水,使得无形的愁绪变得有形了。

另一个将隐喻运用的出神入化的人物就是李商隐。李商隐以写实为主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雾雨月风等自然景象为写作对象,创设隐喻。

李诗中的自然景象处处映射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慨、个性特征等,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比如《 细雨》:“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诗中“白玉堂”“碧牙床”“、楚女”等意象营造出的是一幅人仙虚幻图,秋雨为实,而楚女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读者似乎跟随者诗人的脚步步入仙境。

李诗中也有许多的意象为花草树木,但诗人对花草的描写多为干枯败落之资展现给读者,通过对花草破败的命运来暗喻自己的命运不济。使诗的氛围变得凄凉暗淡。

如“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一句。无限风光的柳为何到了秋天,只能在惨淡的夕阳和悲凄的寒蝉声中度过萧瑟的时日呢?隐喻有时往往因为喻体特征不够明显而不能够把本体展现出来,而给读者造成误解。

比如传统意象“柳”是离别的象征,因此大家都能够明白“柳”的本意。但有些意象就显得比较朦胧,多义。

如李商隐的一些诗。这些作品大多充满着隐喻,其中,政治诗、咏史诗的喻旨比较好把握,而咏物诗、无题诗则多数喻旨隐晦,诗意朦胧,甚至可以有多种解读。

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以“ 春蚕”“、蜡炬”这一对凄美而坚韧的意象喻指诗人对爱情的热烈缠绵、至死不渝,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

2. “什么叫诗歌中的隐喻

亚里斯多德论述隐喻是诗学性的,修辞性的,它暗含着日常语言与诗歌话语的区别。

他认为,“明晰”只属于非隐喻性的、“常规的”语言范畴,而隐喻则是一种可以使语言活泼、超凡的原料,是一套“非同寻常的用法;”同时“正由于它并非平常的熟语,”它才可以“使辞令超出普通的水平。”诗人的表现手段,包括着“陌生的词汇、隐喻以及允许诗人使用的其它各种语言修辞的混合体。”

他强调:“诗歌与政治理论及任何其它的艺术门类不同,没有同它们一致的衡标准:”隐喻是对语言的一种“额外附加”,是菜肴里的作料,它成为日常语言的修饰性附加成份,只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特定的方式加以使用。所以,亚氏告诫我们:过多的隐喻会使“常规的”语言不象诗歌,因而隐喻不可滥用。

而只能“适当地”使用,遵循“合式的原则”,恰到好处。通过熟悉与陌生两种成份的结合,为明晰的语言增添魅力和个性。

3. 中国古诗中有哪些含有隐喻的诗句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4. 诗中常见的暗喻.

松、竹、梅是岁寒三友. 这是搜狗百科上的几句话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冬夏常青。苍松劲挺,饱含风霜而生机勃勃

个人觉得在诗中出现这三种意象,无外乎就是表达作者清高.不从流俗.洁身自好.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吧.

竹因为有节嘛.所以一般是指有崇高的气节啊.挺拔正直之类的.郑燮(郑板桥)有首最通俗的诗形容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梅因为是唯一在冬天开的花,纯白似雪.凌霜怒放..称为寒冬斗士.表达一种不畏客观环境的艰难.高洁孤傲的品格.但也有说梅于冬春开花,称报春花使.

梅花还有表达思念之情的意思吧.边塞诗中多见.有个曲就叫>.“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中“梅花”就指>.还有那个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兰 我最先想到的词就是空谷幽兰.幽芳高洁.

其实松、竹、梅、兰这四种都差不多.大多用来指君子.

柳 喻义就多了,最常见的就是离别之情啦.折柳送别.还有暗讽小人得志的.记得原来读过一首诗.就是说柳絮满天飞,无法无天.遮蔽天日.具体的诗就找不到了..还有比喻美女的啊,那一方面.柳夭桃艳啦,烟花柳巷啦之类的.

山石和溪流。不清楚..好像不是诗词的常见意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可以看作是一类. 带萧索凄凉意味. 古道有长路漫漫的意思,进而就引出什么游子思乡啦,战士出征啦,前路未卜啊之类的,反正如果不是诗歌有特别的背景,一般都是描写心情抑郁的.边关最常见的有两种情怀.一种是战士常年戍守边关,不得归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一种是忧国忧民,对战事的担心.渴望征战沙场,立志报国..落日..其实可以写的很气势磅礴.就比如说那个极其经典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字面很简单,但画面意境真的悠远.

清风、细雨和微草这个是一类的.一看就觉得比较婉约和有情调.

当然清风细雨可以指闲适.淡泊.清新的情怀.但有时侯在作者眼中也会是很烦人的噢..

总之呢.意象不会有固定的意蕴的.作者怎么想.就能赋予它怎样的生命.以上都是我根据自己经验所写的比较常见的情况.希望能给你一点帮助.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里这句话是经典)

注: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o(∩_∩)o

温馨提示:
本文【古诗中的隐喻】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