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
从左到右为阿拉伯语的数字0-9: ٠١٢٣٤٥٦٧٨٩
阿拉伯语虽然书写从右到左,但阿拉伯数字在写时却是从左到右的,同英文中0-9的数字书写顺序是一致的。
除“4”、“5”以外数字,必须一笔写成,不能人为地增加数字的笔画。“6”字要比一般数字向右上方长出1/4,“7”和“9”字要向左下方(过底线)长出1/4。对于易混淆且笔顺相近的数字,在书写时,尽可能地按标准字体书写,区分笔顺,避免混同,以防涂改。
阿拉伯数字起源: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
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总的来看,阿拉伯数学较缺少创造性,但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正处于科学上的贫瘠时期,其成绩相对显得较大,值得赞美的是他们充当了世界上大量精神财富的保存者,在黑暗时代过去后,这些精神财富才传回欧洲。
七世纪初期,伊斯兰的创始人,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地区。他死后的三百多年间,他的门徒带着这个新教,往西经过整个北非,进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往东越过印度河进入亚洲的广大地区。
大约在七六二年,穆斯林们建立了帝国首都巴格达城。四十年后,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学术中心,就像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亚历山大城一样。
阿拉伯人发明了现在人们最熟悉的数学1、2、3、…9、0,但是在数学发展过程中,阿拉伯人主要是吸收和保存了希腊和印度的数学,并将它传给欧洲,是东西方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在算术上,阿拉伯人采用和改进了印度的数字记号和进位记号,也采用了印度的无理数运算,但放弃了负数的运算。代数这门学科的名称还是阿拉伯语。当然,穆斯林数学家那时讲授的.代数,和我们现在学的代数已相差甚远了。阿拉伯人还解出一些一次、二次方程,甚至三次方程,并且用几何图形来解释它们的解法。
起源
从九世纪开始,数学发展的中心转向拉伯和中亚细亚。
自从公元七世纪初伊斯兰创立后,很快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迅速扩展到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在这一广大地区内,阿拉伯文是通用的官方文字,这里所叙述的阿拉伯数学,就是指用阿拉伯语研究的数学。
从八世纪起,大约有一个到一个半世纪是阿拉伯数学的翻译时期,巴格达成为学术中心,建有科学宫、观象台、图书馆和一个学院。来自各地的学者把希腊、印度和波斯的古典著作大量地译为阿拉伯文。在翻译过程中,许多文献被重新校订、考证和增补,大量的古代数学遗产获得了新生。阿拉伯文明和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直到15世纪还充满活力。
探究经过
花拉子米(Al-khowarizmi)是阿拉伯初期最主要的数学家,他编写了第一本用阿拉伯语在伊斯兰世界介绍印度数字和记数法的著作。公元十二世纪后,印度数字、十进制值制记数法开始传入欧洲,又经过几百年的改革,这种数字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印度─阿拉伯数码。花拉子米的另一名著《ilm al-jabr wa'lmugabalah》(《代数学》)系统地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该种方程的求根公式便是在此书中第一次出现。现代“algebra”(代数学)一词亦源于书名中出现的“al jabr”。
三角学在阿拉伯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天文学有密切关系。阿拉伯人在印度人和希腊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三角学。他们引进了几种新的三角量,揭示了它们的性质和关系,建立了一些重要的三角恒等式。给出了球面三角形和平面三角形的全部解法,制造了许多较精密的三角函数表。其中著名的数学家有:阿尔巴塔尼(Al-Battani)、阿卜尔维法(Abu'l-Wefa)、阿尔比鲁尼(Al-Beruni)等。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三角学的著作是由十三世纪的学者纳西尔丁(Nasir ed-din)完成的,该著作使三角学脱离天文学而成为数学的独立分支,对三角学在欧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近似计算方面,十五世纪的阿尔卡西(Al-kashi)在他的《圆周论》中,叙述了圆周率π的计算方法,并得到精确到小数点后16位的圆周率,从而打破祖冲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记录。此外,阿尔卡西在小数方面做过重要工作,亦是我们所知道的以「帕斯卡三角形」形式处理二项式定理的第一位阿拉伯学者。
阿拉伯几何学的成就低于代数和三角。希腊几何学严密的逻辑论证没有被阿拉伯人接受。
成就
总的来看,阿拉伯数学较缺少创造性,但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正处于科学上的贫瘠时期,其成绩相对显得较大,值得赞美的是他们充当了世界上大量精神财富的保存者,在黑暗时代过去后,这些精神财富才传回欧洲。欧洲人主要就是通过他们的译著才了解古希腊和印度以及中国数学的成就。
使用规则
在科技书刊中,阿拉伯数字因其“笔画简单、结构科学、形象清晰、组数简短”等特点,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其用法是否正确及规范,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的质量。
阿拉伯数字使用的场合
科技书刊阿拉伯数字使用的总体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主要使用场合有:
(1)物理量量值。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且数字后的计量单位必须使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如:3 kg、45 m、2 min 等。
(2)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如:20 世纪 90 年代、2005 年 12 月 12 日、16时 15 分等。
(3)计数单位前的数字。计数单位前大于 10 的数字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整数 1~10,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的地方,也应该用阿拉伯数字。如:12 支铅笔、4 根管子、1 朵花等。
(4)计数的数字。不论是图表还是记述性文字中,计数的数字都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包括整数、小数、百分数、比例等。
(5)型号、编号、序号、代号等。科技论文中经常出现仪器型号、样品编号、标准号等,这些都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前经常带有“第”字。如:ML 1332 检测仪、GB 18745、第8 小组等。
阿拉伯数字书写规则
(1)纯小数小数点前的“0”不能省略。不论是叙述性文字或图表中,纯小数小数点前的“0”都不能省略,不能出现诸如“.27、.39”等格式的数字。
(2)阿拉伯数字不能与除“万”、“亿”及 SI 词头中文符号外的汉字数词连用。如:“一千三百万”可以改写成“1 300 万”,但不能写成“1 千 3 百万”。
(3)4 位或 4 位以上的数字,在书写时采用三位分节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转换为阿拉伯语的数字如下:
阿拉伯数学值得赞美的是他们充当了世界上大量精神财富的保存者,在黑暗时代过去后,这些精神财富才传回欧洲。
欧洲人主要就是通过他们的译著才了解古希腊和印度以及中国数学的成就。但是,阿拉伯数学著作中的绝大部分并未被译成拉丁文而传入欧洲,只是到了19世纪以后,阿拉伯数学的许多内容才逐渐被整理出来。
阿拉伯数学吸收了古希腊、印度、中国和本地区的古代数学成果,融汇东西方古代数学于一身,西传之后,对文艺复兴以后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扩展资料:阿拉伯语源自一种古老语言闪米特语,公元5世纪前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语文学语言。
7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扩张,这种语言很快成为东起印度河,西到直布罗陀,南到北非,北至里海这一广大地区各民族的通用语;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
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沿海,阿语有若干方言,这些方言统称为南阿拉伯语,南阿拉伯语与北阿拉伯语差异大。另外西北非的摩洛哥方言和西亚的阿拉伯语差异也大。
标准语通用于阿拉伯各国的文学、教育、书刊、广播、会议、公文、函件以及各种国际交往场合。方言多用于各国民间的日常口语,有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8大方言,其中以埃及方言影响最大。
阿拉伯语1、2、3、4、5、6、7写法如下:
中东阿拉伯文数字(7到1):٠、١、٢、٣、٤、٥、٦、٧、٨、٩。
东阿拉伯文数字(1到7):۰、۱、۲、۳、۴、۵、۶、۷、۸、۹。
阿拉伯数字则是由0,1,2,3,4,5,6,7,8,9共十个计数符号组成,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相关起源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
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从九世纪开始,数学发展的中心转向阿拉伯和中亚细亚。
自从公元七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后,很快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迅速扩展到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在这一广大地区内,阿拉伯文是通用的官方文字,这里所叙述的阿拉伯数学,就是指用阿拉伯语研究的数学。
从八世纪起,大约有一个到一个半世纪是阿拉伯数学的翻译时期,巴格达成为学术中心,建有科学宫、观象台、图书馆和一个学院。来自各地的学者把希腊、印度和波斯的古典著作大量地译为阿拉伯文。在翻译过程中,许多文献被重新校订、考证和增补,大量的古代数学遗产获得了新生。阿拉伯文明和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直到15世纪还充满活力。阿拉伯数学,伴随着整个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兴衰,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从8世纪到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创办了“智慧之宫”,其中附设有天文台和图书馆,在这里集中了许多来自波斯、叙利亚、埃及和印度的学者。这一时期是以翻译为主的数学知识传入时期。最先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不久,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的著作也被翻译成阿拉伯文。随后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丢番图、托勒密等古希腊数学家的著作也相继被译成阿拉伯文。这一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是花拉子米。他除了译注工作之外,还编写了著名的《阿尔热巴拉和阿尔穆卡巴拉》(意为“还原与对消的科学”)、《花拉子米算书》(在许多拉丁文科学著作中以“Liber Algorismi”而闻名)等著作。人们常用的“代数学”(Algebra)和“算法” (algorithm)二个名词即来源于这两部著作的书名。
9世纪中叶到 13世纪是阿拉伯数学的兴盛时期。其间在巴格达、布哈拉、开罗以及西班牙境内的科尔多瓦和托莱多等地,出现了许多学术研究中心,这一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有:巴塔尼、阿布·瓦法、卡拉基、比鲁尼、奥马·海亚姆、纳西尔丁·图西、班纳等人。
14世纪后,除15世纪在帖木耳王朝的撒马尔干天文台和在此工作的卡西外,整个阿拉伯数学处于衰落时期。
阿拉伯数学的主要成就在算术方面有:十进位值制数码、笔算(这两项均受到印度影响)、开高次方、若干级数的求和公式等。在代数方面有:一次和二次方程解法(方程两端的移项、合并)、三次方程的几何解法、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表等。几何方面有: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译注,关于平行公理问题的探讨、圆周率的计算(卡西曾算至小数第16位)等。三角法方面也比古希腊和印度完备。
从12世纪时起,阿拉伯数学通过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向西的文化走廊逐渐传入西班牙和欧洲。特别是十进位值制数码、笔算、《几何原本》的译本等等,对西欧以至对后来整个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数学的某些内容(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比例问题、不定方程、二项展开式系数表、高次开方法、 盈不足术等)也传入阿拉伯(有些则是先经由印度)并通过阿拉伯数学再传入欧洲。